宁波诺丁汉大学,先行者的勇气与尴尬

2014年01月07日 15:59  《金卡生活》  

  记者:龚含灵 摄影:马腾

  导语:和前一阵上海纽约大学轰轰烈烈入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新闻相比,2004年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已悄然成立近十年了。这所大学的风格和多数人对英国人的感觉如出一辙:低调内敛、严谨务实。只是作为这所大学第二届毕业生的陆路来说,从经历了课堂上的中西大碰撞之后还要再次经历社会上的接纳与融合。

  玩转西方体制,不容易

  “当初是来宁波旅游时路过,被钟楼吸引,回去查了一下,发觉是这样一所有点与众不同的学校,就作为第一志愿尝鲜式的报了。”虽然第一面只是简单的被“复刻版”标志性建筑所打动,但作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第二届学生,陆路对这所学校的感情还是很深。“如果有人要我推荐,我还是会推荐宁波诺丁汉的。”

  2005年入学的陆路是浙江人,作为宁波诺丁汉大学创办以来的第二届学生,他对这里的感情很深。陆路商科毕业先去英国读研然后在上海从事咨询工作,由于上海工作压力太大,一时很难找准自我定位,两年后他又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又重返宁波诺丁汉大学。如今,合同已满,陆路又开始寻求新的方向。

  在宁波诺丁汉的游戏规则中,大三是“交换年”,成绩占30%学分。大二成绩靠前的学生可以在这一年选择英国的学校进行交换;成绩不够优秀的,可以通过自己出英国学费实现留学梦。大四是“压力年”,因为既要为占本科成绩70%的学分拼搏,又要考虑毕业后的去向。“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继续读研,而不是分散精力找工作。”然而,在英国读研相比国内本科毕业的学生,宁波诺丁汉的毕业生就如鱼得水的多了。因为早在大一入学时,他们就经历了相当于预科的过渡年,从语言和体系上基本适应了英式教育的轻松与纠结。一方面,在课堂上,老师不会透露重点或是给出标准答案,只扔话题,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就算功德圆满;另一方面,最优秀的答案一定包含大阅读量、大信息量,同时还不能缺少独立思考的的成果。

  “刚到英国读研,很多国内大学的同学几乎傻眼,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上课,甚至怀念起了曾经深恶痛绝的应试教育。”而在宁波诺丁汉,从图书馆里的搜索引擎、打印设备,到辅导员办公室的幽默留言、评分标准都是纯粹英式的,唯独不同的,是食堂里的丰富中餐和小卖部的热心阿姨:“课堂之外,打交道的都是中国人,所以想了解西方社会,还是需要出国。”

  陆路说,他和同届的多数本科同学现在都在英国拿到了硕士以上学历,但依然留在国外闯的还是少数。对于宁波诺丁汉毕业生70%的深造率和30%的就业率,他的看法是,深造最终还是要就业。面对就业压力,尽管去英国读完硕士再回来,作为第二届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毕业生还是颇多无奈的。“当时因为学校知名度不高,找工作还是颇费力气的。任何一个新事物,从开始到落地生根,都有一个过程。不过从现在来看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对我们的认可度在逐渐增高。我们学校2004年才刚刚创办,需要时间被认可。”

  这或许是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国内留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尽管国内许多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也经常遭人诟病,但在社会和企业最初接受程度上,国内名牌毕业生要远远高于出口转内销的“国内留学生”。

  说到毕业后和国内大学生工作PK过招后的感受,陆路中肯地说道,“尽管同样在外企工作,可我们服务的对象基本还是中国人,相比体制内大学出来的学生,我们对国内很多情况不如他们来得够熟悉。不过我们的优势还是在于国际化视角和多维思考上,相信时间一长我们的优势是能够显露出来的。”

  因为作为一个国际生,很多同学是在世界各地的,最初毕业的几届学生遇到问题很难互帮互助,不过现在的师弟师妹就开心了,他们找不到工作,可以有师哥师姐提携,毕竟,宁波诺丁汉也快有十年校龄了。

  家长眼皮底下的“洋大学”

  花十分之一的钱,让孩子在眼皮底下接受西式教育——在中国家长看来,这是国外大学国内分校的一大卖点。“一入学就发了体育卡,说要在体育课之外每学期进行15次锻炼,如果没刷够卡,就影响奖学金和交换。”大一新生小程来自天津,对于宁波诺丁汉这种拒绝“宅女”的督促有些不适应:“但我爸妈听了可高兴了,说省的我老待在寝室里。”

  而宁波诺丁汉的寝室也谈不上豪华,相比国内大学的硬件,可能完备一些,电梯公寓,四人一间,带独立厨房、浴室、楼底有一位阿姨“把守”,传统项目不变。同样深得家长认同的还有宁波诺丁汉的宵禁制度以及男女宿舍分离设置。“因为国际生没有宵禁,所以我们班有同学觉得不公平,还问了指导员,然后他告诉我们这纯属学生家长的意思,学校也没有办法……”

  小程学的是国际事物与国际关系,她说这个专业在国内属于冷门,但在国外很受“待见”。她的父母当初觉得宁波诺丁汉的学费是贵了点,但前景不错,节假日还能看见女儿,挺放心的。不过,小程还是期待着大三的交换:“我们班里就16个人,没几个浙江的,不出问题的话应该都能交换到英国。”如今宁波诺丁汉的学费相较陆路那一届已经涨了近1/5,但依然有不少外省考生选择了诺丁汉,为的就是“尝个鲜”。显然,和小程一样处在过渡期的新生们更享受学校“诺丁汉”的部分,而非宁波。事实上,他们还没有感受到这套系统的压力,据统计,在宁波诺丁汉,专业挂科率约为20%,挂两科就需要留级,同时,部分专业还有5%的退学率。

  在超市里,我们巧遇英语语言教学中心的教师 KIM,他是美国人,之前在大连的语言学校里工作过。“相比大连,宁波诺丁汉的学生好教一些,他们似乎比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KIM的学生中,有很多就是浙江本地人,他们在宁波诺丁汉学习语言,熟悉环境,最终,是要到英国或是美国继续深造。“虽然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但他们的父母和所有家长一样,我还没遇见过有人愿意或可以直接用英文和我沟通。”看着窗外的大风大雨,KIM笑道:“看,这根本就是在英国嘛,越来越像了!”

  用陆路的话说,在诺丁汉,没有外教,或者说都是外教,因为像KIM这样的老师,都是由诺丁汉负责统一招聘的,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被派遣到中国校区的老师,一切福利待遇都与英国诺丁汉一致,所以不存在“外教”概念。同时,四六级对于宁波诺丁汉的学生也不是什么性命攸关的问题,纯属自愿。

  “在这里毕业后,一般不需要考雅思,只要拿到英国的学位证,就可以直接申请国外大学了,除了个别美国或是澳大利亚的学校由于不了解可能还需要别的考核,其他学校都会肯定你的英语水平,尤其在英国。”

  因为当时尚未开放外省招生,所以陆路的同乡、同学们几乎都拿到了英国的录取通知。陆路说,在诺丁汉读书的时候,就觉得交换很频繁,包括很多国际学生会从英国诺丁汉本部或是马来西亚校区交换到宁波诺丁汉,学的专业也很广泛,社科、人文、理工、英语语言教学都有。而半年或一年的交换时间,对于中国的家长堪称完美,世面也见了,视野也广了,最重要的是,孩子还是回到自己身边了。

  新品种,最易贴标签

  “上海有没有诺丁汉?”这是宁波出租车师傅提出的问题,我们告诉他,没有诺丁汉,但有纽约大学。“哦,蛮好的嘛,到底还是给有钱人读的。”“那就是说美国的杜克大学要到昆山来了?”这是苏州出租车师傅的问题。“是的,建分校。”“那赶紧这片区域旁边买个小房子,到时候出租,肯定赚。”看起来,作为大学新品种的国外大学国内分校是存在辐射力的。

  作为第一所试点,万里学院出钱,诺丁汉出力的宁波诺丁汉虽然低调,但也有些成效。目前,位于鄞州区政府附近,距东钱湖景区15公里的校区附近,房价已经涨到了近两万。“怎么说呢,我那时候5万的学费已经觉得贵了,现在到6、7万还是有人读,而且也不都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陆路感慨道。

  确实,当被贴上“贵族学校”标签后,我们都很容易忘记,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有多高。

  2012年,宁波诺丁汉大学文科最高分654分,理科最高分671分,分别高出第一批分数线48分、78分。同时,宁波诺丁汉大学还为文科和理科最高分分别比当地一本线高出89分、105分的学生提供了每年6万元人民币的新生奖学金。

  于是,现在的诺丁汉拥有了比海南省文科一本线高120分,比黑龙江文科一本线高92分,比云南理科一本线高97分的优质生源。这些学生,很多不是出自富裕家庭,但未来的他们,很有可能为这个学校、这个城市甚至国家带来新的意义。

  “我的很多同学都在上海工作,体会很深,开始时,很多人根本不了解宁波诺丁汉,觉得就是给有钱家孩子混日子、混文凭的地方,到实际用起来才感觉到其中的误区。所以我们这些毕业生其实都在为今后的国外大学国内校区学生铺路,只有我们做的足够好,他们才能更容易的被接纳。”说这话的陆路,表情很是认真。

  离开的时候,图书馆和宿舍区之间偶尔经过全副武装的学生,他们不太结伴,加上寒冷的天气,走的特别快,似乎非常希望能尽快赶下一站。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港媒:台军情局驻港特务组织全面启动
  • 体育卡卡破百球米兰胜 C罗2球皇马主场5连胜
  • 娱乐邵逸夫爵士安详离世 享年107岁
  • 财经中铁总裁抑郁自杀或因铁路第二波反腐
  • 科技游戏机“解禁”未完成:八字仍只一撇
  • 博客四川凉山州儿童真实生活(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高中生因校外订餐被处分 考研真题答案
  • 占豪:大量股票低于净资产不会持续
  • 谢作诗:只有土地私有才能救中国经济
  • 易宪容:今年中国A股是否回归常态
  • 叶檀:土地增值税是税收无尊严的象征
  • 冉学东:107号文强化央行监管权力
  • 孙晓明:粮食差价补贴不是灵丹妙药
  • 巴别塔荔枝:我们应该容忍童工现象
  • 叶檀:债券无违约 金融无信用
  • 姚树洁:深圳女童工被解救是谁之过
  • 徐斌:全球低通胀源于中国储户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