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金融创新是撬动首都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 11:01 金时网·金融时报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行长 金维虹

  北京农商行作为特色化的现代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应以新金融作为撬动首都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新”字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理念新、方式方法新。运用新金融产品、新金融业务、新信贷机制和新金融制度安排重塑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以彰显首都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

  一、按照“重点支持、积极引导”的原则,合理确定支农信贷投放重点

  一是大力支持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各区县“十一五”规划中有关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大力支持和参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高附加值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是深化银农、银政合作。借助市区两级政府日趋完善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引入商业性担保公司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证机制,在完善风险内控制度、规范信贷管理的基础上,拓宽银农、银政合作范围;密切配合政府的各项支农措施,积极探索和尝试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捆绑式结合运行的模式,不断创新推出新的服务产品,把银农、银政合作不断推向深入。

  三是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农业向产前、产后延伸,对有市场、有效益、有规模、有信誉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兴的以农副产品为主的物流企业以及辐射面广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有计划、分步骤地给予信贷资金支持,促进其持续快速发展。

  四是重点扶持盈利性、成长性好的涉农中小企业。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种养大户和深加工型企业,抓好涉农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信贷投放。重点扶持那些享受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贴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经北京市体改委认证的辅导期中小企业、纳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的中小企业,以及产品有销路、内部管理规范、核心业务突出、具有较好的盈利性和成长性的中小企业。

  五是积极支持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相关地区旧村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改换农村面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六是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认真审核农业专业组织资质,大力推广“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户”、“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以及“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贷款方式,以满足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的资金需求。

  二、大力推动“三信工程”建设

  多年的实践证明,推进“三信工程”建设是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降低信贷资金风险的基础性工作。我行将积极与各级政府沟通协作,继续推进“三信工程”建设。借助“三信工程”的评定,加大宣传力度,疏通农户贷款的渠道,通过“三信工程”,扩展农户贷款平台,进一步扩大服务农民的受益面。2006年,山区、半山区的分支机构要增加农户信用户评定面20%,力争对所辖农户的评定面达到40%,对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的评定面达到60%。

  三、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创新服务品种,提升服务层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内,开发出多样化、系列性金融特色产品,适应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要求;在更好满足农户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适合农民生产、生活和消费的多种信贷产品,满足农民合理信贷需求。

  为满足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希望享受科学理财服务达到财产增值的要求,要大力拓展涉农中间业务的增值服务,陆续推出为农民量身定做的家庭理财产品和代理服务业务,研究开办农村住房贷款等业务,不断满足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要面对相对闭塞的农村开展信息咨询,推动银行卡消费。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客观地分析地区产业发展的潜在风险,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全面落实各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措施

  在贷款投放总量方面,我们的郊区县支行当年新增贷款中涉农贷款的比例不低于60%;农户贷款计划新增5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

  在组织架构方面,我们将在涉农业务较多的平原地区、山区、半山区区县支行设立专门的支农服务部门,城近郊区设立专门的业务岗位,配备相当数量的得力人员。

  在服务范围方面,我们将突破传统的农民、农业的限制,不论户籍、产业,不管是生产经营资金需求还是生活资金需求,只要与新农村建设相关,都可纳入我行服务的范畴。

  在服务品种方面,我们将在保持原有支农产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业务新品种,并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