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中国50大商业银行评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 16:54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编者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2月22日发布了题为《中国50大商业银行》的报告,针对中国最大50家商业银行进行了评级和基本实力的排名,引起业界关注。

  本文选取标准普尔报告中的三篇评论进行了综合。第一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对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知名度较低的城市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指出随着小银行无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银行业两极分化的程度可能加大。第二篇研究了中国政府对
银行业的重要影响,提出了继续推进银行业改革所应采取的必要措施。第三篇的银行业风险分析报告尝试在经历了两年让人目不暇接的监管改革后,对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形势作出陈述并提出观点。

  中国银行业两极分化,并购时机已经成熟

  为对中国的主要银行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标准普尔信用评级开展了一项针对中国最大50家商业银行的研究。在2004年它们的资产合计占中国银行体系的76%。2004年是能够提供必要分析数据的最近年份。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标准普尔相信该行业发生并购的时机已经成熟,在那些二、三线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尤其如此。事实上,那些财务状况较弱、缺乏业务特色或不具备明显优势与较大型的金融机构竞争之小型银行,将有被实力更强的对手吞并之虞。中央及地方政府也会鼓励较小或较弱的银行整合,以增加它们存活的机会。而位于主要城市、市场地位较稳固的小型金融机构,则可能得到外资的垂青,并藉此引进所需的知识和技巧,与大型的金融机构竞争。获得政府支持的时点差异加大了银行两极化的程度,一些银行获得了先发优势。

  由于经济增长强劲,银行业在2005年的财务状况应有所改善。不过,那些已经完成改革和获得政府注资的银行必须要能够把短期的丰硕盈利转化为稳定的、可持续的业绩表现。这不是一件容易事。国际上的许多案例表明,不少问题银行获得救助之后,才短短几年时间又再次陷入困境。中国已经改革的银行要想证明自己,接下来的5年至关重要。较小的银行,尤其是那些以单个城市为限或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开展业务的银行,需要确立一些特色业务,以便能够跟大银行开展竞争。不过,道德风险、透明度不足以及缺乏市场约束等因素,将使得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无法得到迅速改善,令优胜劣汰的步伐放慢。

  (中国50大商业银行的排名见附表一)

  中国50大商业银行及其分类

  中国50大商业银行主要分为以下三组(见附表一):

  A. 大型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一组银行在资产规模方面远胜于其他类别的银行。它们可细分为已经过改革的大型银行(子群1),以及尚未进行全面改革的中国农业银行。

  B. 持有全国性经营执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除外)。这一组银行可细分为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子群2)和非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子群3)。

  C. 城市商业银行。这一组包括财务披露程度足以进行对比分析的主要城市商业银行。这一组银行可细分为大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子群4)和其他主要城市商业银行(子群5)。

  政府推动中国银行业全面改革

  尽管来自政府、监管以及银行内部等方面的重大改革都在力图减少对中国银行业的束缚,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前途仍然牢固地掌握在本意良好但较欠缺弹性的国家手中。过去一年来,基于中国银行业所迈出的重大改革步伐,包括政府对主要银行的大规模注资,标准普尔提升了中国7家主要金融机构的评级。尽管如此,行业发展的步伐将取决于尚待完善的监管体制,内在依然脆弱的市场机制,以及操作层面的政府干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银行业改革依然需要与政府的其他社会和政治议题统筹考虑,从而决定了这一改革必然按照谨慎渐进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目前中国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使得政府有条件采取更为积极的重组措施。不过,当前要害在于,政府依然是银行部门的主要股东,并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政府打算在近期内放弃对主要银行的控股权。

  政府将银行拽出泥潭

  标准普尔估计,从1998年到现在,中国政府共花费了大约3.57万亿元人民币用于重整或关闭景况不佳的金融机构,这相当于中国2004年国家生产总值(GDP)的22.3%。相比之下,同期泰国的比例为27.4%,韩国为14.43%,印度尼西亚则为61.7%。

  (图一)

  注资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对银行业的注资并没能彻底解决潜在的业务和财务问题。商业银行仍然受到地方政府抑或中央政府的干预。

  中国银行体系目前存在的大量坏账反映出,在改革的前期阶段金融机构实际充当了政府的财政机关。国有银行在向受扶持的经济领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输送资金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一策略的成本非常高昂,一半以上的贷款沦为不良贷款。国家通过注资等手段解决银行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期望银行体系今后能够成为真正的商业性机构。

  然而, 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仍将妨碍银行体系建立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即便中国的银行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他们也可能不得不在做出商业决策时兼顾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目标。此外,政府高级官员发表的言论以及相关政策的表述,即便不是针对银行的行政指令,也仍对银行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政府既是银行的所有者,又是银行的监管者。政府、银行和借款人之间这种相互重合的性质,加上这些机构中干部的职位经常轮换,使得政府无法与经济体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并对银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引入商业银行文化形成阻碍。中央银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不良贷款都可以归因于这种管理不善的指令性贷款。

  投资导向性经济

  中国经济在低廉的信贷成本和不断提高的生产效率推动下高速增长,而投资则是经济增长的支柱。投资在2005年高达GDP的40%,并可能继续保持这一份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偏向于生产推动型增长。同时,它也反映出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分红不足。由于经济增长迅猛,企业利润在过去几年中迅速提高,但绝大部分利润被再次用于投资以提高产能,而不是用于降低负债率。所以银行很容易受到经济衰退的冲击。值得关注的是,关注类贷款规模持续扩大,而200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长甚至在加速。如果没有过去24个月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的大规模不良贷款处置,整体的不良贷款率将会上升。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双双提高意味着贷款快速增长带来的潜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会变成现实。

  由于政府的管制,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灵活性进一步受限,这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确定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相关政策导致银行体系内流动性过度,法律体系不健全且对债务人更有利,及税务负担沉重。

  刚性的利率体系

  中国采用受管制的利率体系,分别规定了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尽管目前该体系的作用是阻止利差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进一步缩小,但实际上其设计初衷是以存款人利益向企业提供尽可能低的资金成本。尽管中央银行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上限,但由于存款规模巨大(存贷比率由2000年的80%下降到2005年底的69%)、竞争激烈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很难扩大利差幅度。为弥补不断缩减的利差,金融机构——尤其是实力偏弱的银行——可能更倾向于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但所获回报与承担的风险相比可能并不相称。

  流动性过多刺激信贷增长

  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过多使得信贷的大规模增长成为可能。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国资本的流入进一步提高了国内的资金充裕程度。一定程度上由于政策规定的利率过低,银行的国内信贷额与GDP之比由2000年的118%迅速上升到2005年底的134%。这意味着生产率的提高要落后于信贷规模的扩张,从而说明近些年的贷款有可能投向了生产效率较低甚至不具备生产效率的领域。如果政府坚持以扩张低效投资来刺激内需的政策,上述比率可能进一步增加。

  不健全的法律体系削弱了抵押物价值

  由于缺乏有效的破产法律制度和相应市场机制,银行无法通过处理抵押物有效回收贷款。在中国,公认的固定资产估值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而固定资产是现在大多数贷款的抵押物。此外,当公司破产时,由于工人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优先于其他债权人,所以银行的利益在企业清算中没能得到有效保护。政府担心破产清算带来的失业及其潜在的社会和政治影响。这些不足加上腐败和资产拆卖,致使商业银行无法对其坏账进行有效的回收。

  高税负侵蚀利润

  虽然银行的盈利能力正在提升,国家却通过高额税负获取了相当部分的盈余。除定价灵活性不足、收入来源单一、以及管理费用过高等问题外,银行还面临包括5%的营业税及附加费和33%的所得税。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拨备不足问题,一部分原因就是拨备费用不能全部在税前扣除。此外,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核销坏账需要获得贷款损失税务机关的批准,而这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

  政府继续保持控制力

  虽然中国政府致力于重构其银行体系,但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大可能放弃对该行业或大多数银行的控制力或影响力。政府欢迎外国投资者参与银行的进一步改革,但参与程度受到限制。这反映出政府始终担心改革会造成难以控制的经济、金融和社会冲击。同样,地方政府难以割舍在银行中的控制权,对他们而言,银行是一个向地方国企和公共项目融资的便捷资金来源。尤为重要的是,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处于经济制高点的特殊地位。这种观点往往得到许多人的认同,包括相当一批主张改革的人士也认可这一点,这使得银行业很难快速向完全没有政府干预的高效行业转轨。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的总体展望为正面,行业风险已经得到改善,并可能继续维持这一改善趋势。尽管中国的银行业还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在全球银行业中依然属于高风险之列,但过去两年来政府采取的一些举措已经使中国银行业改革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假以时日,所有这些举措将为中国银行业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并为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尚未完成,可以预见改革道路仍然崎岖。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1.公司治理效率低下、内控制度薄弱。机构重组、建立新的公司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地制度化。由于分散化的组织结构,各银行对分支机构的管控能力不尽如人意。

  2.风险管理能力较低。涉及金额巨大的违规案件表明,银行业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树立稳健的信用文化方面尚有许多工作有待完成 。

  3.资本不足。整个银行业的资本不足以支撑行业资产的快速增长和弥补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

  4.信息风险高。由于信息披露的标准低、质量差,银行面临较高的信息风险。

  5.企业的负债比率较高。企业的高负债比率意味着其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波及银行业。

  6.国内信贷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高。虽然监管部门正努力控制其增长速度,但国内信贷规模仍然大幅增长。

  7.尚需完善的法律体系。破产法律法规不完善。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有利因素:

  1.经济增长强劲。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贷款机会。

  2.政府支持。政府承诺对银行体系进行改革,向四家大银行直接或间接进行大规模注资。政府支持仍然是支撑银行业评级的关键因素。

  3.改革决心坚定。不管是监管者还是银行自身,都表示出坚定的改革决心。

  4.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在提高。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较过去更为集中,调控能力亦有提高。

  5.行业监管在加强。监管机构更加注重防范风险,并强化了执行力度。监管政策和手段正向国际标准靠拢。

  (本文所选的三篇评论均由标准普尔分析师撰写完成,其中第一篇执笔人为曾怡景、周彬、廖强;第二篇为廖强、曾怡景、周彬;第三篇为廖强、曾怡景。感谢标准普尔中国代表处提供报告全文。)

  银行基本实力评级定义

  A 获“A”评级的,本身(指在没有其所属集团、监管机关或政府的额外援助或介入下)具备相对于其国际同侪而言极强的基本实力。“A”评级是标准普尔给予的最高的银行基本实力评级。

  B 本身具备很强的基本实力。不过,相对于“A”评级,该评级的银行/金融机构较易受外在环境或经济条件逆转的影响。

  C 本身具备足够的基本实力。不过,相对于较高的评级,该评级的银行/金融机构会因为不明朗因素或外在环境逆转而受到更大程度的影响。

  D 本身的基本实力较脆弱,将会因为营运环境的逆转而受到较严重的影响。

  E 基本的信用状况可能十分脆弱,而且其部分或全部债务可能已发生违约。该银行/金融机构可能需要在监管机关的特别宽容下才得以持续营运。“E”评级是标准普尔给予的最低的银行基本实力评级。

  N.R. “NR”指有关发债体没有评级。

  加号(+):“B”至“E”的评级可能附有"+"号,目的是显示有关评级具有高于有关主要评级级别的信用状况。

  金融机构评级释义

  长期发债人评级

  “发债人评级”是标准普尔对受评级债务人在偿还债务方面的整体财政实力的评估;换言之,是对债务人信用可靠性的评估。“金融机构对手评级”、是发债人评级的一些例子。发债人评级是依据受评级债务人所提供的资料或标准普尔认为可靠的资料进行分析。发债人评级有长期与短期之分。

  AAA 获“AAA”评级的债务人履行财务责任的能力极强,为标准普尔给予的最高发债人评级。

  AA 获“AA”评级的债务人履行财务责任的能力很强,与最高评级的差别很微。

  A 获“A”评级的债务人履行财务责任的能力强,惟相对于较高评级的债务人,其履行财务责任的能力较易受外在环境及经济状况变动的不利因素影响。

  BBB 获“BBB”评级的债务人履行财务责任的能力足够,但在恶劣的经济条件下或当外在环境逆转时,其履行财务责任的能力可能较脆弱。

  BB、B、CCC、CC 获得“BB”、“B”、“CCC”或“CC”评级的债务人一般被认为具投机成分;其中“BB”级的投机程度最低,“CC”级的投机程度最高。这类债务人也可能有一定的质量和投资保障,但重大的不明朗因素或恶劣情况可能削弱这些质量和保障的作用。

  BB 相对于其它投机级评级,获“BB”评级的债务人短期内倒债的可能性较低,但持续的重大不明朗因素或恶劣的商业、金融或经济条件,都可能令这评级的债务人未有足够能力履行财务责任。

  B 相对于“BB”评级,获“B”评级的债务人倒债的可能性较高;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履行财务责任,但恶劣的商业、金融或经济条件可能削弱债务人履行财务责任的能力或意愿。

  CCC 获“CCC”评级的债务人目前有可能倒债,债务人须倚赖良好的商业、金融或经济条件才有能力履行财务责任。

  CC 获该评级的债务人目前倒债的可能性颇高。

  加号(+)或减号(-):“AA”至“CCC”级别的评级可能附有“+”号或“-”号,目的是更细致区别有关评级在主要评级级别内的信用状况。

  评级展望的定义

  评级展望是标准普尔对其给予发债人的长期债务评级在中、长期的趋向评估。

  “正面”评级展望表示评级有上升趋势。

  “负面”评级展望表示评级有下降趋势。

  “稳定”评级展望表示评级大致不会改变。

  “待决”评级展望表示评级属上升或下调趋势仍未清晰。

  “N.M.”表示不适用。

  公开信息('pi')评级

  标有“pi”符号的评级称为“公开信息评级”。公开信息评级是指依据受评级发债人已公开的财务资料或其它公开信息进行分析的评级。换言之,在这类评级的过程中,标准普尔并未与受评级发债人的管理层进行详细的面谈,同时也未考虑可能对分析结果有重大影响的非公开资料,所以这类评级所依据的资料不及未标有“pi”的评级全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