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金融压抑根深蒂固 市场化改革道路漫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 18:13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中国信贷风险论坛 信贷风险分析师祁鑫)

  内容提要:整个社会过于依赖间接融资,间接融资占国内金融市场融资的比重为80%左右,过多资金向效益相对低下的国有企业集中,而效益良好的非国有企业又只能依赖于内源融资和非正规融资。利率无法市场化,市场资金的合理价格无法形成,其他金融产品和金融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受到限制,金融压抑特征更加明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原本较大的存
贷差不可能缩小,存贷款利率限制会依然存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可能依然漫长。

  关于经济转型国家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金融压抑”,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实施严格而广泛的金融监管,比如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压低利率,使得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效率下降,压制金融业的发展,并最终导致金融监管的效果与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不相符合。相对于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而言,金融业发展极为滞后,从2001年以来,股市市值持续下滑,银行

不良资产仍居高不下,金融压抑极为明显,从而严重影响了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金融压抑的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过多地依赖于间接融资,间接融资占国内金融市场融资的比重为80%左右,2003年以来,这一比例又呈现上升趋势,有的季度达到90%以上;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中融资方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过多地向效益相对低下的国有企业集中,而效益良好的非国有企业又只能依赖于内源融资和非正规融资,形成了金融市场的分割;投资工具的缺乏,未来收入的不确定预期和未来支出的刚性增长预期,导致居民储蓄高居不下;存贷差过大和存贷款利率存在上下限限制。

  金融制度不健全是制约金融健康发展,造成金融压抑的首要原因。我国金融改革究其实质而言是金融市场化的过程,是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调拨转向市场配置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进展顺利与否关键在于金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如利率、

汇率制度、监管制度、金融市场主体行为约束相关制度等。

  我国金融制度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方面:金融市场的审批制度限制了民营金融的进入,这不仅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垄断和结构失衡,也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金融行业缺乏竞争,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利率管制造成利率无法反映市场资本供求的状况,名义利率低于实际利率造成银行贷款中的“惰性”和“惜贷”,使得

宏观调控陷入压低利率无法有效动员储蓄,提高利率无法有效刺激投资的尴尬局面;由制度不合理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使金融交易风险上升,交易成本扩大,并且一定程度上引致了金融市场主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陷阱”等投机行为。以上金融制度对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必须通过“制度剔除”和“制度创新”加以改善,从而为我国金融深化和成长创造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环境。

  政府在金融领域角色定位的失误也导致了金融压抑。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分配稀缺的金融资本这种计划体制可以保证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重工业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但是却牺牲了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稀缺的资本没有配置到生产率最高的部门。” 从长期来讲,政府对金融资源流向的干预和计划性调配是不利于经济整体发展的。要避免政府角色帝国内卫错误所导致的“抑制”效应,西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角色,具体途径可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调整金融与政府财政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构建;政府应由干预调配金融资源转向为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提供良好的服务,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由于金融压抑,作为国家信用支持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又只能偏向于国有企业,再加上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正规市场的低成本资金,难以发展壮大,也难以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并形成良好的信用记录。而国有企业对资金的垄断使用,又只能导致金融继续恶化。另一方面,利率无法市场化,市场资金的合理价格无法形成,其他金融产品和金融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受到限制,金融压抑特征更加明显。

  目前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并海外上市的改革,可以充实银行资本充足率,改善银行内部的治理结构,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但无法改变金融压抑的状态,依然是渐进式改革。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和治理结构未能明显改观,发展壮大依然存在问题。存量金融不良资产无法得到良好解决,而增量金融不良资产又不断产生。银行存款仍然依靠国家信用的保证,商业银行仍然承担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载体。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以后,账面盈利性要求更强,可以预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原本较大的存贷差不可能缩小,存贷款利率限制会依然存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可能依然漫长。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