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研究 > 正文
 

国际投行角逐中国银行并购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07:19 中国经济周刊

  距外资全面进入中国金融业还有不到300天的时间,而中国的银行并购已经成为华尔街投行最热门的生意。同时,国内银行并购也备受人们关注。目前以行政安排化解危机的并购动机和自主逐利性商业动机正相互交织,由此形成并购动机的“中国特色”。各方角度不同、观点不一,但无疑,中国的银行业即将遭遇着史无前例的并购热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谁将分享中国工商银行IPO承销盛宴?”—这个一直牵扯着海内外投行界神经的问题,终于在上周末揭开了谜底。

  3月10日上午,中国工商银行发言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证实:确定由美林集团、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行团、瑞士信贷集团、德意志银行与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协助工行完成上市相关工作。中金投行团由中金和摩根斯坦利联合组成。工商东亚是工行与东亚银行在香港的合资投资银行。另外,工商银行还聘请了雷曼兄弟公司担当该行上市工作的财务顾问。此次工行IPO总额将达100—150亿美元,居6年世界之冠,而此次“选秀入围”的这些公司将共同分享工行高达3亿美元的承销费用。

  此前,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在北京发布了《中国50大商业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随着中国银行业两极分化程度正在加深,银行间开展并购的时机已经成熟。

  业内人士称,2006年,中国银行业在经历了一轮复杂的改制之后,合并和收购将成为银行业内又一轮重要的表现。其直接影响是,并购过程将成为华尔街投行在亚洲的重要争夺点。有人预计,中国的银行今年可能进行总额达200亿美元的IPO活动,将为承销商带来约5亿美元的手续费。

  国际并购与国内并购

  “在外资进入之前,国内银行主动出击的态度还是可以得到认可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融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与此同时,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数受访者在提到中国银行业的并购时,都会将国内首例采用市场化手段的内资银行并购案的主角—兴业银行作为事例,“国内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在进行着改革。”

  “财务状况较弱、缺乏业务特色以及不具有明显优势与较大对手竞争的小型银行,将有可能被对手吞并。”2月23日,在标准普尔发布会现场,其金融评级分析董事曾怡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央及地方政府也会鼓励较小或较弱的银行整合。他特别指出,主要城市的商业银行将会继续吸引外资的目光,这些银行不一定在财务上表现良好,但其网络和客户基础对于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颇具吸引力。

  曾怡景没有预测银行业的大规模购并将于何时展开,不过他表示,一些阻碍银行业优胜劣汰步伐的因素如果能尽快消除,这个时间可能会来得早一些。事实上,在外资银行步履匆匆地踏入中国之际,国内银行已纷纷打出了“并购牌”。

  在完成清产核资、分离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等一系列“手术”后,占据中国银行业80%以上市场份额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将走上并购市场,待价而沽。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都计划在今年上市。据了解,高盛和瑞士银行目前正在与中国银行磋商IPO承销事宜,预计本次IPO将融资60亿美元左右。

  在中国的银行向海外“布局”的同时,国内银行间的并购也在悄然进行着。其中,城市商业银行间的并购备受人们关注。

  据专家介绍,今年以来,在上海银行和南京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后,加拿大丰业和国际金融公司入股西安城市商业银行也获得银监会批准。北京市商业银行和重庆市商业银行等正展开引入外资工作,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最近也宣布其收购济南市商业银行股权的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据了解,目前还有10多家城商行正在和外资谈判引资事宜。

  “股改直接带动了银行间并购的热潮。” 2006年3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许健教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认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的股改过程是直接引起银行间并购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股改必将为中国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最终为中国银行业的大规模并购铺平道路。”许健说。

  有鉴于此,业内预测,曾经席卷制造业、服务业的外资并购大潮,即将在中国经济的心脏地带—银行业上演。

  并购动机的“中国特色”

  “如果一个人结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住房问题,那么他很可能这辈子都买不到自己的房子。”对于最近国内银行业的并购方式,一位专家作了如此比喻。他认为,与国际市场上的银行并购相比,中国的银行并购动机具有鲜明特色:以行政安排的化解危机性动机为主,自主的逐利性商业动机严重不足。

  就在国内银行并购事件逐渐增多时,一些业内人士对目前中国银行业引入并购表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刘明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欧美银行合并,其目的显然为占领21世纪金融制高点,创造名牌银行;中国银行业尚为自身问题所困扰,当前的目标只能是专注于国内竞争,尽早实现商业化经营。

  “目前似乎还没有看到银行间大规模购并发生的可能性,谈这个话题为时尚早。”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张巍柏说,目前绝大部分银行还在解决核心资本充足率问题。已经发生的银行间股份出让案例,大部分属于战略性投资,而非收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政府要求的资产整合,以成立另外的商业银行,如筹组中的晋商银行、徽商银行;还有一部分农村信用社的重组,皆属于政府主导完成的。

  他认为,目前弱小银行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解决自己的问题: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和别的银行重组为一家规模更大的银行。“在严格的政策限制下,恐怕没有更多的办法。特别是在吸引战略投资者的这股风潮之中,地方也不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堵现在银行的窟窿”。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则认为,国内已进行的银行并购多属于行政性并购,那样的银行并购未必有利于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稳健有效,他认为,中国银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市场性并购。所谓市场性并购,就是参与并购的各方权衡并购的成本与收益,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出发而进行的自愿交易。在他眼里,中国的银行并购与国际相比,并购的动机特色鲜明:即以行政安排的化解危机性动机为主,自主的逐利性商业动机严重不足。

  资料

  银行名称引进的战略投资者

  光大银行亚洲开发银行(1996年)

  (以下为2001年12月之后引进的战略投资者)

  中国工商银行美林投资集团

  中国建设银行美国银行

  中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 淡马锡

  交通银行汇丰银行

  华夏银行德意志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花旗银行

  兴业银行香港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新加坡政府

  深圳发展银行美国新桥投资集团

  中国民生银行淡马锡

  …………

  注: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之后为外资进入的时间分界点,表中所列银行均为已向外界公布引进的战略投资者。 刘永刚据公开资料制表

  观点:银行并购的利与弊

  ★采访/刘永刚

  市场性并购带来新的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许健教授)

  在世界银行发展史上,几乎任何一家知名银行,无不是通过不断的并购扩大经营范围、增强竞争实力,从而跻身世界大银行之列的。通过市场性并购,矫正行政性安排造成的市场结构的扭曲,减少其无效性。可以壮大其他机构的实力和市场份额,逐步减少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从而削弱其垄断地位。在我国已发生的多起并购案中,除光大银行并购中国投资银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的跨国并购之外,其他并购都有较强的政府干预。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条件下,政府的牵线搭桥与宏观协调是必要的,但“拉郎配”式的行政干预,有可能使处于收购方的优势银行因救济被收购方而效益下滑,难以对被收购方从经营机制上进行重构,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原有的金融风险。

  并购有两大负面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李莉博士)

  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活动虽然在稳定金融市场、维护存款人利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第一个负面影响是给并购后的银行带来了道德风险。并购后的银行规模越大,越影响金融监管当局的政策取向。在并购后的银行规模越来越庞大,机构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金融监管当局便越容易倾向于采取“大则不倒”的政策。并购后的银行一旦熟悉了这个政策,知道不管怎么做,最终都会有存款保险公司来拯救,任何存款人都不会遭受损失;

  第二个负面影响是给小银行以不公正待遇,使小银行不能与大银行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由于小银行的破产倒闭对金融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当小银行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公司一般倾向于只对存款人支付保险限额以内的存款保险金。如美国对破产小银行的大额存款人只支付10万美元以内的存款保险,对1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不给予保险赔偿。这样,在小银行存款的大额存款人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损失。这样的政策取向使得大额存款人不愿把存款存在小银行,从而使小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经营环境困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