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研究 > 正文
 

邮储银行破冰叩问邮政体制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 10:06 南方日报

  专题动机

  在刚刚落幕的中国银监会2006年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新的一年要坚持“稳定政策、巩固成果,突出重点、创新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这意味着,备受业界争议、也备受媒介瞩目的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工作在2005年提上议事日程之后,其改革的步伐将在2006年继续加快。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该项改革进程的加速,将会遇到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啃”的矛盾。譬如,如何促使邮政系统心平气和地参与该项改革,如何引导邮政储蓄银行按照市场化的金融路径生存、发展减少风险,如何协调好新的邮政储蓄银行与农信社、农行之间的竞争与协作等诸多话题都令人瞩目,值得期待。

  对于亟待得到资金支持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朋友而言,我们更希望即将建立的邮政储蓄银行能通过开办小额信贷业务,将其吸收的农村资金尽快回流,扩大邮政储蓄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不过,能否如愿还得看邮政储蓄银行自身的定位和考量了,毕竟,它将走的是一条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路。

  邮政邮储彻底分家短期内缺乏现实性

  按照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的说法,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邮储银行有望在2006年内挂牌成立。对此,国家邮政局有关人士说,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涉及到邮政体制改革,需由国务院拍板,不是央行或银监会一个部门所能决定的。

  据了解,经过反复磋商,有关方面初步确定,邮储银行成立后,仍不会脱离邮政系统,将由新组建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资控股。但今后邮政难以向国家申请平信等普遍服务业务的补贴。

  “双输论”

  多年来,对中国邮政系统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在关于邮储改革的各类方案之中,将邮政储蓄改组为邮储银行的观点一直令人瞩目。根据该观点,未来新成立的邮储银行应该独立于邮政总局,归属银监会监管。

  然而,反对者普遍认为,邮储银行的成立将造成双输局面:一方面,依靠邮政储蓄生存的国家邮政总局将面临巨额亏损,并可能成为中央财政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依托国家邮政总局网点生存的邮政储蓄在独立出来之后,将不能利用邮政网点,这将会相应地增加邮储的运营成本,新成立的邮储银行必将面临亏损。

  众所周知,尤其是在历经邮政与电信分家的剧痛之后,邮储已经成为整个邮政的盈利大户。有关数据表明,邮储占邮政收益的30%左右,一旦将其剥离出来,势必对整个邮政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不难看到,近两年来虽然外界关于成立邮储银行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来自邮政方面力保邮政储蓄不分离的力量颇为强劲。

  “双输论”的背后牵扯着不可探测的利益纠葛,如果邮政方面态度强硬,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进程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无法前行。

  客观上,邮政储蓄是依托国家邮政总局网点而生存的,一旦独立出来并建立新的银行,势必无法如同现在一般继续利用邮政网点经营,与之相随的是,邮储的优势难以为继。故而,在国家邮政总局与邮政储汇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中,邮储怎么变,现有网点的划分、归属与使用等老问题依旧是摆在改革途中的最大难点。

  “联动论”

  不过,从中国邮政系统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及邮储未来的出路看,改变邮储多年来“只存不贷”、“通过坐享巨大无风险利差收入而生存”的状况,不仅仅是央行和银监会剑之所指,也是邮储焕发活力、得以长足发展的大势所趋。

  这意味着,尽管阻力重重,一块巨大的香饽饽将在2006年开始被分割。不难想象的是,在此过程中势必伴随着欢呼与尖叫、不满和怒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认为,作为邮政改革的目标,成立邮储银行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短期内能彻底解决的。

  实际上,除了改革过程中利益之间的平衡与纠葛,经营业务上的连贯性也要求邮储银行步步为营。近年来,邮政体制的改革一直在慢慢前进——2003年央行对邮政储蓄转存利率的改革就是其中一步;而此后邮储机构的金融功能也逐步得到了明确。

  依目前的情势来看,邮储改革要想最终获得成功,必须与邮政改革联动进行。但在邮政和电信分家之后,来自财政的补贴到2003年已经停止,邮政普遍服务的亏损只能靠邮政储蓄等暗补。在未找到有效补亏办法前,邮政储蓄不可能与邮政彻底分家。巴曙松说,“两者未彻底分家前,根本谈不上组建邮政储蓄银行。”

  巴曙松一直主张邮储银行的组建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将邮政普遍服务和邮政储蓄业务剥离开,先分账核算,再并账补亏;第二步才是在条件成熟时,成立由邮政控股的储蓄银行,完全独立核算,而普遍服务的亏损由财政明补。

  邮储资金:一块香饽饽

  仅次于工、农、中、建而被称为国内“第五大银行”的邮政储蓄银行将在2006年内浮出水面。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表示,银监会将尽快批复邮政储蓄银行的筹建方案,指导、督促抓紧方案的落实,以确保年内该银行各级机构均能组建到位,正式对外挂牌。

  潜力

  来自银监会的最新统计资料,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12285亿元,储蓄市场占有率达9.25%,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和农信社系统。其网点则已超过36000个,居国内金融机构之首,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2/3以上。

  业界人士告诉记者,2003年以来,邮储系统的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不仅在代发工资、代发养老金等代收付业务上逐渐做大规模,稳定了一批低端客户群体,同时也在个人理财业务领域有所突破,得以通过与保险、基金以及大型企业合作,开始进入高端客户市场。

  仅以银行卡为例,到2005年8月底,全国邮政绿卡已拥有用户近9000万个,仅次于工行和农行,名列第三。在农村地区银行卡市场,更是占据了份额的一半以上。

  邮储的实力和潜力令银监会颇为欣赏。基于此,刘明康表示,将适时放开对邮储的业务限制,允许邮储经营个人信贷业务,为普通大众提供全方位的零售服务。

  国家邮政储汇局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从2005年9月初开始,银监会便对该局下辖10个省份的中间业务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检查,检查范围包括代理保险、代理国债、同城异地结算等业务。据其推测,银监会此番检查的首要目的是,摸清邮储系统中间业务的开展规范程度,以便督促邮储完善相关风险控制机制。

  短板

  显而易见的是,邮储巨大的网络资源和“资金库”是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邮储能够轻易向银行转型。

  国家邮政储汇局的这位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邮储的中间业务收入在整个邮储收入当中所占比例不足6%,仍显偏小;业务品种更是较少,尚不足百种。

  邮储的另外一个短板是,虽然邮储规模巨大,业务收入占到邮政业务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但其数额巨大的红字挂账,一直是改革者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若这些挂账仍然留在独立出来的邮储银行账面上,对一家新生的银行并不是件好事。

  “出于风险控制的原因,要让银监会放心地允许其开展银行机构中利润最为丰厚的信贷业务,并非一日之功。”一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向记者表示,“银监会担心的还是风险。另外,法律上的障碍也很关键。邮储毕竟还不是银行,不能开展信贷业务。”

  稳健转型

  尽管外界普遍认为,邮储基于自身的众多优势有望顺利转型为一家大型的、具有竞争力的银行。但种种迹象表明,在其转型的步伐和定位上,包括银监会在内的不少官方机构却始终持有谨慎、稳健的态度。

  2005年10月下旬,一则关于银监会敲定邮储改革目标的报道颇为抢眼。这篇文章称,未来的邮储银行将继续依托邮政网络设施,成立以零售和中间业务为主的专业化零售银行,为普通大众、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对于上述报道中的有关说法,银监会至今也未置一辞,不过在银监会日前落幕的工作会议上刘明康特别强调说,邮储银行要从为城乡居民个人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和低风险的资金运用业务起步,再逐步拓宽业务领域。

  他还表示,与之前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所相比,新成立的邮储银行应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把从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以贷款形式发放到农村,在农村等相对贫困地区形成合理的资金流,激活当地经济。这意味着,银监会单方有意促使未来的邮储银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在成立了邮储银行之后,银监会完全可以再批几千个,甚至上万个网点,更加扩大邮政的网络优势,在农村开办类似的零售业务产品。”国家邮政储汇局的这位人士还乐观预计,邮储开办小额信贷乃至一般信贷业务只是迟早的事情。

  他告诉记者,年前邮政内部一直在按照银监会的要求进行分账核算,争取尽快建立邮储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厘清邮储真正的成本和收益。

  邮储银行定位要准还要有风险意识

  不能把邮储银行办成普通国有商业银行

  人们普遍认为,邮储银行一旦成立,将成为仅次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后的第五大银行。但巴曙松曾反复呼吁过“决不能把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办成一个普通的国有商业银行”。

  记者: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实际上很多人关心着邮储银行未来的定位。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我认为,邮政储蓄虽然需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但决不能把未来的邮储银行办成一个普通的国有商业银行,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同时也不应该把未来的邮储银行办成中国的“第二财政”,日本邮政储蓄系统在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警醒。

  我们需要的应该是一个能够向不发达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提供普遍性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至于如何定位,不仅取决于国家,更多地取决于其市场竞争的结果(譬如,邮政储蓄系统在其资金运用上应坚持“中性化”和“本地化”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邮政储蓄资金的分配不会造成地域性失衡)。

  我觉得,邮储银行要合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定位在狭窄业务的银行,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拓展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谨慎发展资产业务,形成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互补。从目前的方向看,邮储银行未来的改革方向应当是“狭窄业务银行”,即邮储银行吸引的存款只能用来购买流动性好和安全性高的政府债券或其等价物,而不是从事风险较高的贷款业务。但邮储银行能否定位于狭窄业务银行,关键取决于这种定位能否适应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并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

  邮储银行面临两类风险

  记者:在人们的印象中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而言经营风险很小。如果邮政储蓄成为银行并进入市场,其面临风险势在难免。您觉得其风险何在?

  巴曙松:相对于普通商业银行来说,邮政储蓄基本上不会存在所谓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问题,总体而言它所要面临的风险要小得多。但是与以往“只存不贷吃利差”的无风险模式相比,邮储银行今后的经营活动肯定会带有一定的风险。我认为这种风险包括两类。

  第一类风险就是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存款类机构不允许投资除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之外的其它有价证券,更不允许进行产业投资,所以邮政储蓄今后要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第二类风险就是操作风险。在2005年正式生效的新巴塞尔协议中,操作风险已经被纳入到存款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管理范畴之内。此外,虽然邮政储蓄受到政府信用的支持,发生挤提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让它去从事“杠杆效应”很高的贷款活动,那么它发生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依然会很大。

  除了已提及的“事前”风险防范措施之外,邮政储蓄的风险管理还应包括一些“事后”风险防范的内容,即要进行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管理。

  相关链接

  邮政储蓄银行一波三折

  中国解放前的邮政储蓄于1953年被取缔。

  1986年1月,原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以投资所有者和业务监管者的身份,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使邮政储蓄从试点到铺开得以实现。

  1986年3月,为了回笼货币,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国务院的主持下,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以投资所有者和业务监管者的身份,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简称“银邮协议”。决定在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政储蓄业务,并于当年4月1日正式开业并在全国铺开。同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通过,邮政储蓄成为了邮政系统的法定业务。

  在1992年和1998年,两次对邮储体系进行改革的尝试均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而未能进行下去。在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央行首次提出通过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来解决转存政策所带来的各类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方案最终被搁浅。1999年央行又曾出台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方案。当时此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但是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邮政储蓄银行并未像预料的那样很快出世。

  2006年1月16-20日中国银监会2006年工作会议期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将尽快批复邮政储蓄银行的筹建方案,以确保2006年内该银行各级机构均能组建到位,正式对外挂牌。

  专题撰文:本报驻京记者 郑春峰 实习生 刘丽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