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研究 > 正文
 

从积极角度看待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 10:42 金时网·金融时报

  张凤勤

  主持人:记者张凤勤 特约嘉宾: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苑德军

  记者:国有银行改革要不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究竟有何作用?这些问题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对国有银行的“引进”支持者有之,反对者
有之,褒贬不一。对此您怎么看?

  苑德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尽管不是所有中资银行的必然选择,但毫无疑问是银行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对国有银行改革的积极作用不应否定。国有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助于国有银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财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剥离后资本充足率都已达到监管要求,因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注资”作用是次要的。比较而言,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其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助于国有银行在境外成功募资上市。再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提升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就是向国外银行业学习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还会促进国有银行业务的全球化发展。

  记者:有人认为,中国银行改革主要需根据中国实际,不能“崇洋媚外”,您如何认为?

  苑德军: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动力,对后者具有异乎寻常的推动作用。从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看,金融对外开放这一外部因素对金融改革的推动力,往往要大于内部因素。比如,对国有银行进行股改,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提出,但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迟迟不能破题,只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才有了实质性动作并进入快车道。理论分析和已有的改革实践都充分说明,我国的金融改革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依靠中资金融机构自身的机制转换来完成,必须有包括外资在内的外部力量来推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会加快金融运行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有力地推进金融改革。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是金融决策部门的心血来潮之举,也不是因为国有银行有什么“崇洋媚外”偏好,而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记者: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会不会威胁国家金融安全?

  苑德军: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一国的金融安全取决于该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取决于政府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和控制,取决于金融当局的金融

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水平,而与银行的股权结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全部由国家出资的国有银行,如因不良资产比率过高或其他原因出现流动性严重不足,在国家信用无力补充或国家信用失去信任的时候,也会出现金融危机。境外投资者入股的国有银行在国内办理业务,主要为国内客户服务,要接受国内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从持股比例看,尽管对外资持股比例有放宽的趋势,但国家仍要保持对大型银行的绝对控股权,国有股东在银行业中仍占有不容置疑的主导地位。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要引进境外投资者。如果仅仅因为引进了一些外资就对民族资本、对银行业的控制力失去信心,我们还谈什么银行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我们还怎么推进银行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实际上,外资对中资银行的参与程度较高,反而使其有动力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因为银行垮台或是出现全局性金融危机,对境外战略投资者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福音。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有些外向型经济比重大的地区“三资”企业数量甚至超过了中资企业。数量庞大的“三资”企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了吗?恰恰相反,三资企业成了这些地区经济高增长的持续推动力和重要引擎。

  还有人说,外资机构不是“洋雷锋”,外资投资国有银行是为了赚钱。此言不错。别说外资机构,中资机构入股银行大抵也是为了赚钱。作为一种商业投资行为,中资和外资投资银行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只有被投资的银行业绩好了,得到发展了,境外投资者才能赚钱。由于对境外投资者所持

股票有锁定期,其不能在国有银行股票上市后马上变现走人,这就要求境外投资者关心和促进国有银行的发展。“你赚钱,我发展”,这有什么不好?很多地区不正是用这一口号来招商引资的吗?

  当然,也没有必要过分夸大作用,把外资说成是“一朵花”。银行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能指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会解决国有银行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外资绝不是“洪水猛兽”,不是罪恶的渊薮。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积极作用。只要严格遵循中国

银监会确定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五条原则”,我们就可以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境外投资者实现紧密合作、共同受益的“双赢”目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