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末,全国农信社资本净额471亿元,资本充足率为2.49%;今年前6个月,实现利润93.36亿元
本报北京7月15日讯记者韩雪萌报道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从2003年6月启动以来,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先后在全国29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工作。目前,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各项业务平稳发展,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支农服务进一步改善。继2004年全国农村信用社
系统近10年来首次全面轧差实现盈余以来,今年前6个月,农村信用社又实现利润93.3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80.69亿元。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7家省级联社挂牌成立,另有9家省级联社批准筹备,天津合作银行已经挂牌开业,北京、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的筹建工作也正在抓紧进行。总体看,“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省(区、市)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充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全国共组建银行类机构43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9家,农村合作银行34家,另有13家银行类机构批准筹备;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172家,另有273家批准筹备。随着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逐步走向多元化,农村信用社分类监管、差别监管的模式初步形成。
在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0299亿元,比年初增加1688亿元,较去年同比多增42亿元,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57.87%,增幅达到19.6%,高于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增幅。
改革中,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初步化解,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截至2005年1季度末,先期试点8省(市)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发行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共计向8省(市)648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368.82亿元,共计置换不良贷款318.93亿元,置换历年挂账亏损49.89亿元。截至目前,扩大试点21省(区、市)的央行扶持资金测算工作已经完成。经过调整,全国农村信用社可享受中央银行资金扶持总额为1688亿元。保值贴补息和税收减免的核定与落实工作也正在稳步进行。
随着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和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全面开展,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明显增强,风险化解和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抗御风险能力迅速提高。截至2005年3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净额471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689亿元,资本充足率为2.49%,比2002年末提高10.9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批改革8省(市)资本充足率在去年末已经达到8.65%,比2002年末提高12.8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