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改制难避暗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14:54 《资本市场》 | ||||||||||||||||||||||||||||||||||
导语:工行匆忙股改令人担忧,这些担忧来自于我国金融体系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如果不能使国有商业银行始终保持良性高效的运作,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难免会遇到暗礁 作者:本刊实习记者 刘文君 5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银团贷款合作章程的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在签约仪式上说:“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银团贷款的业务合作,是基于国际银行业贷款业务发展趋势和国内贷款市场现状作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是在股改上市过程中转变经营模式和效益增长方式的积极探索。” 工行匆忙股改令人担忧 工行此次动作并不突然,目的也很明确。因为这种银团贷款可以降低贷款中的操作风险。其实早在4月22日,即注资后的第二天,工行便火速召开了全国分行会议,初步定下股改时间表。即5月中旬前完成损失类资产剥离工作;6月中旬前完成可疑类贷款的剥离;年底前股份公司挂牌。这意味着,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工行将完成剥离不良资产、成立工行股份公司、发行次级债券,让资本金充足率达到8%,然后引进战略投资者、路演发行等诸多工作。工行改制规模之大,改革动作如此之迅速,实在令人惊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王召解释道:“国务院要求工行迅速上市,越快越好。高层不能给工行更多的时间,要吸取中建两行准备时间越久发生问题越多的教训,要在外界树立起一个好的国有银行榜样,要减少其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这些要求让工行必须迅速上市。” 工行要快速上市,亦是客观因素所决定。据说,现在中建两行都在抱怨,去年大手笔的宏观调控让核心资本减少。“本来股改注资提高了资本金充足率,但现在中行和建行的数字有了变化,不良资产在提高。” 虽然工行股改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中国政府以及中央银行给予这次股改以最大的支持,各方面也予于高度的关注,媒体也更多地给予正面的评价。但是银行内部的结构调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它本身就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变化。工行股改中的急速推进,看起来大刀阔斧,但总难免让人感到有种拔苗助长的感觉。即使是工行内部人士,也感觉太快了,他们表示:现在已经5月了,年底前就要成立股份公司,扣除一些处理事务性的时间,算起来,用于股改的时间不到半年,任务很重。 外界也不同程度表示出对于工行匆忙股改的担忧。这些担忧来自于国有商银行本身的结构和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并且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也给股改带来了诸多不便,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改善是表面的,是将债务转移给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财政资金注入的结果,良好的资产负债表更容易吸引外国战略投资者和首次公开上市的股票认购人,但无法纠正银行在公司文化、治理和领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有银行股改进程一览表
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不仅工行的匆忙股改让人忧心忡忡,由财政部和汇金公司共同注资工行也是一个无奈之举。2003年12月注资中行建行后,由于核销了中行建行的不良资产,两家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降低到3.7%,5.12%,标普对这两家银行的评级同时上升到BBB+。 银行改革固然是大刀阔斧,但是整个银行业的风险并没有因此而降低。之后的两家银行大案频发,使当时正处在股改关键时刻的中行建行遭遇窘境。银行股改纷纷提速,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状况却不具备一个优质公司的条件,使得银行股改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模式,看起来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修补补,没有发生质变。 另一方面,虽然注资后效果有限,但是迫于我国政府对于WTO的承诺,必须在2006年底之前全面开放银行业。到时,国外经验丰富的银行纷纷涌入,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我国政府又必须间接调控金融的同时掌握对银行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可能是间接的,也可能是直接的。但政府必须把这种权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此,现在这条从银行注资、财务重组、到股改的道路必须一直走下去:先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引进他们先进的管理和充足的资金,使银行始终保持良性高效的运作,最终保证国有经济对于金融的控制权。 这样就决定了一方面注资效果有限,另一方面注资又势在必行的矛盾,这种内在的矛盾正是由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导致的,而这种脆弱性起源于中国国有银行定位不清,这也正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最大隐忧。银行业改革最终向我国金融体系的现实做出了妥协。 剪不断银行与政府的联系,又要将国有银行完全推向市场并获得市场的认同,使得这场轰轰烈烈的银行改制抹不去它浓重的政治色彩。 海外上市任务艰巨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股改之后,另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则是: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接受市场的考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但凡国际上大的商业银行均喜欢独立管理控制。在这一点上,海外战略投资者很难与我国管理层达成一致。这也是中行,建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时,屡屡受挫的真正原因。 这种屡屡受挫的情况从中行身上就可见一斑。 中行自2004年开始先后洽谈过不少于十家的海外战略投资者,其中除了高盛(Goldman Sachs)、花旗银行(UBS)、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外,还有许多欧洲大银行,包括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瑞士银行(Swiss bank)等等。 但中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最后名单仍迟迟没有最后敲定,虽然中行表示没有敲定的原因是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战略投资者,但我们不难推测,这种“合适”是指的资产规模、经营理念、以及控制管理方面的“合适”。从中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曲折过程,不难看出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海外上市的艰难。 与中行建行相比,工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历史并不短。早在2003年,工行就已经开始与多家著名的投行有过洽谈。其中包括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汇丰银行(HSBC)等等,由于接触过的国外银行不对外公布,导致最后谁将成为海外战略投资者引起了外界多方猜测。工行能否顺利引进战略投资者,目前情况仍不明朗。 与我国银行海外融资的举步艰难形成强烈反差对比的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非常需要好的银行股。但因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十分有限,并且我国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长期不匹配,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整体上市的可能性非常小。 海外市场仍是国有银行上市的首选。国有银行为此将付出更高的代价:即承受更大的压力、忍受更加苛刻的上市条件和海外投资者挑剔的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