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银行研究 > 正文
 

银团贷款离中国的银行有多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 12:23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彩虹

  成“团”与成“沙”的差距

  案例之一 2004年下半年,中国南方某市,一家国外知名大企业集团投资建厂。在前期各类投入中,该企业集团有7000万美元的借款需求。该企业向中国国内的银行求贷,分别与
国有和非国有的几乎所有银行在该市的分行均有接触。由于任何一家银行分行若独立承担贷款,均无法自行决策,必须上报上一级管理行批准,直至报到总行,客户要获得贷款,需要等待很长的批准时间。同时,各银行分行又没有联合起来做银团贷款的制度体系、组织机构和操作经验,尽管贷款的各项条件均优,风险很小,收益很好(利差在150个基本点以上,超过当时市场一般外汇贷款的收益水平),无奈各自为政,当地各银行的分行不能联合起来,以银团贷款的方式,向该企业提供贷款。结果,该企业不得不转向了外资银行。在一个半月之后,由韩国一家银行组织的来自于三个国家共8家银行的银团贷款,贷款收益的利差为170基本点。客户非常满意,企业的建厂运转正常。

  案例之二 中国北方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世界著名企业集团拟投资建厂,向中国国内的银行提出了1.2亿美元的贷款需求。由于该企业集团实力雄厚,现金流量充裕,市场前景看好,贷款风险很小,国内各家银行趋之若鹜,纷纷登门“攻关”,各家银行都请求成为该企业融资的主体银行。企业方深知中国的各家银行根本不可能联合起来,以银团贷款的方式与企业讨论贷款价格和各种条件,结果,企业方出了一个几乎让银行没有什么钱可赚的贷款利率,利差仅60个基本点(就是与上一个贷款案例比,就知相差太远),并硬气地表示,这是“一口价”,不容讨论。这让所有“攻关”的银行都陷入了相当为难的境地:各自单独地加入该贷款,收益很小甚至于没有收益;不加入,与该企业集团的业务关系失去后,后续若有新的业务机会,就难再获得。正因为如此,各家银行似乎都准备咬着牙接受这一根本不平等的“一口价”。业内的行家都清楚,这一价位,是极不平等的,大大低于组成一个银团贷款收益的平均水平。

  第一个案例表明,由于各家银行的分行各自为政,没有组织银团贷款的制度体系、组织机构和经验,整体而言,中国的银行失去了好的客户,也失去了风险小和收益可观的业务;第二个案例表明,由于中国的银行缺乏合作,不能以银团贷款的方式向客户提供贷款,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要么失去客户和业务,要么只能接受不平等的低价位来赢得客户和业务。那么,为什么中国的银行就不能联合起来,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来形成合理的市场价位,争取到优质的客户和业务呢?

  不合作的原因

  一般而论,对于资金需求相对较大,期限相对较长的贷款,采用银团贷款,其好处,一是分散风险,参与贷款的银行共同承担风险,而不是如单边贷款那样,仅一家银行承担风险;二是降低交易成本,由贷款的安排行一家负责贷款的谈判即可,银行方和借款人方均可节约谈判成本;三是减少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争取银行收益的合理性,通常情况下,形成的价格是市场竞争价格,而不是恶性竞争的价格,银行的基本收益水准可以保证。

  现在的问题是,全世界的银行都可以联合起来,为什么全中国的银行不能联合起来?

  从制度方面看,中国的银行没有提供银团贷款足够完备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功能保障。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银团贷款暂行办法。从客户对象上看,这个办法只是针对国内的客户而制定的,许多的条款属于相对原则性的,操作性不强。与此同时,中国的各家商业银行又没有在此办法之下的组织银团贷款的实施办法或是细则,银团贷款的操作没有足够的制度保障。从1997年到今天,使用银团贷款方式提供贷款的凤毛麟角,对外资企业的银团贷款,就更是少得可怜了。

  中国的银行目前实行的是总行分行制,大多通过授权的方式,由上一级行管理下一级行。这种组织构架对银行组织银团贷款不具备直接的优势,不如事业部门制,即按业务种类实施“条条”式管理来得方便。在对下一级分行授权管理的组织格局下,各分行要代表一家银行参加一个银团贷款,特别是要组织一个银团贷款,通常不在授权之内,需要上报上一级管理行,直至总行。这让具体经办业务的分支机构,无法直接地参加银团贷款,更不用说组织银团贷款了。

  从环境因素看,国内利率还没有市场化,人民币存款贷款的利差很大,各家银行对组织银团贷款,特别是对外资企业的外币银团贷款没有什么积极性。中国各家银行的人民币存款贷款利差因为各自成本的不同,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下,时下的利差,大多在300个基本点(Base point)以上,国际上时下的外币类贷款的利差则只在100至150个基本点左右,两者相比差距很大。因此,组织不组织银团贷款,对于收益水平是没有影响的,各家银行都没有积极性。同时,中国的银行,主要业务还是人民币信贷业务,人民币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仍然最大,在人民币利差水平如此之高的格局下,对于外币业务,各行更多的是考虑所谓的“综合效益”或是“结构效益”。因为有人民币信贷的高收益水平在,使得各家中国的银行,没有采取银团贷款方式的利益驱动。从这一点看,没有利率的市场化,中国的银行要联合起来是困难的。

  从银团贷款的技术与人才因素看,技术手段和人才严重不足,也是中国的银团贷款不能组织起来的重要原因。尽管信贷资产占各家银行资产的大头,信贷品种的不足,各类信贷品种的技术含量不高,信贷人员从数量到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是中国各家银行一个现实的问题。从信贷品种看,中国的各家银行还没有将银团贷款作为一种主要的信贷品种的考虑,各家银行也还没有统一规范的银团贷款的合同文本及相关技术;从信贷人才上讲,质量先且不论,信贷人员的数量目前就严重不足,许多银行的信贷资产,占全部资产的60%以上,信贷人员占全部业务人员的比重则低于15%。对外资的借款客户而言,成型的外币银团贷款技术和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专门人员,就更是问题了。

  从信贷文化因素方面讲,中国的各家银行之间还没有培植起强烈合作的信贷文化或意识。中国的商业银行是从专业分工的体系历史中走来的,历史上的银行关系,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各自在自己确定的领域里活动,当然谈不到合作,也就形不成合作的文化和意识。另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如利率的非市场化,业务的相对垄断,银行之间竞争的表面化,加上国有大银行“官位级别”的一致性,谁也不愿意在银团贷款中“屈尊”为一般参加者,要么是“老大”组织者,要么干脆不参加,银行之间合作的意识未能得到强化。谁都试图以“独吞”的方式占有全部的贷款量。在这样的文化和意识下,除非是万不得已,或是为了作秀,没有银行会乐意用银团贷款的方式。

  作者简介

  陈彩虹 1957年4月生于湖南长沙,曾任建行总行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建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现任建行汉城分行总经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报立场无关)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银团贷款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