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以升 发自北京
银监会日前公告表示,到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数,为8.6%,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银监会也表示,“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大大增加”。
数据反映了银监会的担忧。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不良贷款分类中最为严重的损失类贷款2005年末为4806.8亿元,比2005年第三季度末的3742.4亿元大幅飙升了1064亿元。由于次级类和可疑类不良贷款的减少,去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较第三季度仅增加325亿元。
此外,2005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年初减少5176.4亿元,而考虑2005年工行政策性剥离的6350亿元不良贷款(损失类1760亿元和可疑类4590亿元),2005年不良贷款实际增加了约1174亿元。
四季度环比“双升”
“让人担忧的是,虽然考虑政策性剥离因素,2005年全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出现‘双降’,但是第四季度相比第三季度却出现了‘双升’,这是值得我们担忧和警惕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殷剑峰昨天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数据显示,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从去年第三季度末的12808.3亿元上升为第四季度末的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则从第三季度末的8.58%上升为第四季度末的8.6%。
殷剑峰表示,银行业信贷风险和经济周期紧密相关,在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市场违约率会提高,不良贷款也势必增加,不良贷款绝对额的增加将是正常的,在可预期的2006年不良贷款仍将呈增加的趋势。
银监会在公告中也提及了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能过剩的压缩,这将在总体上改善银行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但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一过程在短期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不良贷款反弹的压力大大增加。”
银监会称,面对这一形势,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向对银行业风险的影响,引导商业银行深入分析产业结构和市场状况。
类别迁徙
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2005年底损失类贷款余额4806.8亿元,占不良贷款的36.6%,比2004年底29.9%的占比提高了6.7个百分点;可疑类贷款余额4990.4亿元,占不良贷款的38.0%,比2004年底51.2%的占比降低了13.2个百分点;而次级类贷款余额3336.4亿元,占不良贷款的25.4%,比2004年底18.9%的占比提高了6.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类别迁徙在2005年起落非常明显。
损失类贷款比例攀升主要表现在2005年第四季度,其原因之一即为不良贷款的类别迁徙。数据显示,第四季度在损失类贷款上升1064亿元的同时,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分别下降619亿元和120亿元。
“按照常规,如果有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向损失类贷款迁徙,也应该有正常贷款向次级类和可疑类迁徙,但是2005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只是损失类贷款大幅度增加,可疑类贷款微降,次级类贷款下降幅度较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这部分贷款反映了前几年贷款的风险变化情况,不是新增贷款的反映。”殷剑峰表示。
殷剑峰还表示,2005年全年不良贷款起落明显的类别迁徙,和银监会推出的不良贷款分类的偏离度监测和分类迁徙变化监测有关。
银监会在公告中也表示,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第一次不良贷款偏离度检查、制定下发了《贷款质量迁徙情况》统计报表等,来进行不良贷款分类偏离和迁徙的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