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货币超预期增长 谢平细论三大金融变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 01:3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江小山 实习记者 练 微 上海报道
10月14日,人民银行于官方网站公布了2005年第3季度金融运行情况。 密密麻麻的统计数据背后,留下了新的考问: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是否会带动新一轮的通货膨胀,进而助长信贷增长?热钱是不是还会汹涌进入,并进一步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 14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投资说明会上,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以《从银行改革看货币政策》为题,阐释了自己对当前金融形势的理解。 M2施压通胀? 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8.7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2个百分点,比8月末高0.6个百分点。 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超出了官方的预期。今年初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曾经明确:2005年 M1和M2的预期增长目标为15%。对此,人民银行谨慎表达:“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增长幅度高于预期目标。” M2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学界和官方的关注。在谢平的关注视角里,M2高速增长的起点应该从今年5月份开始。“货币供应量上去了,尤其是M2增长较快,特别是5月、6月、7月、8月,增长很快。”谢平说。 而一个悬疑是,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下,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M2高速增长? “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存款很多,因为M2主要就是存款。前9个月,一家行存款就增加六千亿人民币。”谢平形象的描述说,“银行每天开门门口排队,不是要钱,而是送钱。” 统计数据支持了这种论述。 人民银行统计: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1%。今年前9个月人民币各项存款累计增加3.7万亿元,同比多增9620亿元。 在M2的高速增长下,一个久有争议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否将推动已被初步抑制的通胀压力? 谢平认为,尽管供应量比以前计划的要多了,但是通货膨胀率现在还看不出来,甚至还有观点认为可能出现通货紧缩。 他分析,人民币三大利率,回购利率、拆借利率和买卖式回购利率都持续走低,表明投资者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在降低。他举例说,国家开发银行的30年期债券,利率只有4.01%。 但仍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投资者预期回落,助长通胀的压力依然存在。 国泰君安(香港)的研究员戴祖祥认为,虽然CPI(消费物价指数)比较低,但是PPI(生产物价指数)却因为石油等原材料的涨价而提高,如果传递到消费,可能导致CPI指数的上升。 慎贷是好事 市场总是在博弈中出人意料。 在M2大量增加的同时,一个问题浮出水面,M2的增长是否会激起银行的第二轮信贷热情? 事实给出了相反的答案,银行贷款不仅没有同步增长,反而谨慎有加,大量资金进入货币市场。 这成为谢平关注的第二大问题。 根据人民银行的数据,相对于巨量增加的存款,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幅仅比去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末低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 谢平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贷款之间的差距拉大了,银行没有把增加的供应量放到贷款上而是放到其它方面了,如购买国库券、同业拆借等。 这在货币市场上反映明显。 大量银行资金的涌入,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不断走低。8月份,银行间拆借利率只有1.45%。根据人民银行的数据,9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51%,比去年同期低0.79个百分点,比上月高0.0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15 % 比去年同期低1.05个百分点,比上月低0.04个百分点。 对于这种逆向而行的现象,谢平认为有三大原因在发挥作用:“一是银行的内部管理更加严格,二是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尽管对几家大行约束不大,但是对一些城市银行有约束,因此也就不能再贷了。” 银行信贷业务的调整,从贷款结构的变化中可见一斑:中长期贷款相对减少,短期贷款增加。 谢平肯定了这种变化,并归因于改革的成果。“银行贷款的平均期限在缩短,一年期以内的贷款比例在增长,这跟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关系。”谢平说,现在大的银行贷款有一半是一年期以内的贷款,实际上中长期贷款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个人住房贷款。“这种贷款期限结构的变化也是很耐人寻味的,有改革的因素,有监管的因素。其中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工行和建设银行,我们的改革已经对银行内部的运行机制发生了作用。” 谢平认为,银行的慎贷是一件好事:中长期贷款的变化超前于固定资产贷款的变化,意味着固定资产投资不会有很大的反弹。 热钱退潮 在国内金融秩序向好发展的同时,外因能否支持中国金融运行的良性发展?这是谢平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热钱,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尽管总量难以估计,但谢平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压力正在减轻,海外投机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已经没有前几个月高。 谢平透露,8月份金融机构的海外净资产意外地比7月份增加了65.6亿元,“表明这些金融机构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下降。” 这在人民银行、海关、商务部的统计数据中表现明显:9月份我国外汇储备增长158亿美元,这是5月份以来单月外汇储备增长首次低于200亿美元;同时,9月份是今年5月以来月度贸易顺差最少的一个月,当月FDI流入为52.54亿美元。扣除贸易顺差和FDI,9月份外汇储备增长不到30亿美元。 同期的海外市场反映是,尽管美国财政部长斯诺访问中国前夕,香港人民币不可交收远期合约(NDF)(通常被认为是预测人民币汇率波动最简单的指标)一度上涨,但是从今年5月份以来,NDF价格水平基本稳定。 谢平认为,这说明海外热钱正在“退潮”,而其一原因是境外非人民币资产利率的升高,减少了部分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持有。 而在国内,人民银行也正在就人民币与非人民币资产的利率进行正相关的调整。10月14日,人民银行再次决定,自2005年10月15日起上调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其中,一年期美元、港币存款利率上限均提高0.5个百分点,调整后利率上限分别为2.5%和2.375%。 无疑这将进一步缩小人民币和外币资产的利率差,意味着更多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更愿意持有外币资产,而不是转换为人民币。 (本报记者赵洁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