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业是否该向基金业学习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16:08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周斌  

  东亚银行QDII产品浮亏70%在过去的一周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它之所以成为银行理财产品中的“负面典型”,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本报记者朱益民的独家深入调查(《东亚银行QDII产品浮亏70%真相调查》,2月25日本报25版赢基金),引发了媒体和很多网友对理财产品的一轮讨论热潮。

  一位表示与东亚银行和瑞银无关的香港专业投资者在阅读该文后,特意给编辑发来了一封邮件,他表示,在2007年股票市场如此强劲的情况下,投资者对于投资回报的预期很高,销售价值类理财产品根本就没有市场,恐怕销售人员也得失业。这恐怕是造成包括东亚在内的各家银行纷纷口头承诺高收益率的重要原因。

  不过,这并不足以成为银行自我开脱的理由。近期报道的多家银行理财产品年收益为零乃至亏损的情况,之所以引发如此多的口诛笔伐和投资者的愤怒,除了指责投资者不了解产品结构盲目买入之外,不能忽略商业银行淡漠投资者教育的责任。

  以东亚银行利财通1号为例,其产品说明书之复杂,甚至连专业的基金评级机构晨星资讯(深圳)有限公司的研究员也表示短期内难以完全理解,更何况是普通的投资者。不知道真正熟悉这个产品的投资者有几人。可以想象,如果销售人员稍加引导,在短期快速获利冲动的刺激下,会有不少人稀里糊涂就成了牺牲品。

  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07年39家商业银行共推出了2404款理财产品。初步估计总销售额在万亿以上,其收益率到底如何现在还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不过已经暴露出来的并不容乐观,先有预计年收益为0%-16%的浦发汇理财F2全年收益率为0.0396%,后有宣称有机会获得高达1年15%的超高回报的深发展“聚财宝”飞越计划最终收益率为零,还有中行、平安银行等诸多银行的理财产品零收益。更逞论汇丰、建行、招行等QDII的亏损。

  亏损对于投资者而言,自然是切肤之痛,但是对于银行而言,其产生的深层影响将远不止停留在亏钱的投资者的指责上,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面积亏损,让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投资能力产生了强烈的怀疑,这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长足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要改变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者心目中的恶劣印象,建议银行业不妨学习一下基金业。从2006年起,基金业就开始高举起了“投资者教育”的旗帜,通过持续的投资者教育,基金投资人的风险意识和选择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2404款,相比之下,59家基金管理公司共计新发行开放式基金53只,初始募集基金总份额约5174.6亿元,可见真正超常规发展的是理财产品,反观之,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教育上到底做了哪些努力,有据可查的恐怕不多。

  现在,到了商业银行为他们的理财产品做投资者教育的时候了。

  2007年基金销售最火爆的阶段,证监会基金部甚至对基金公司销售产品的广告文字都严格控制。证监会此举当时被私下诟病为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的行为。但是现在回头看,我们还不得不承认,这种严格的行政控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基金业的扩张冲动。随着市场渡过非理性时期,基金部逐步放松了原来的严格限制,目前基金销售的宣传材料已经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

  与基金一样,银行理财产品也是信托型产品,因此,其监管模式应当可以汲取基金监管中的有效经验,此举短期内看似捆住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手脚,但是从长远看将有助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当然,如果是为了方便商业银行抢占市场而对监管疏于兼顾,那则另当别论了,只不过,像现在这样“创新变成伤心”的情况将会层出不穷。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