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巴曙松:资产结构转换对中小银行影响不可低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10:29 21世纪经济报道

  合肥报道 本报记者 陈昆才

  11月10日,央行宣布自11月2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调至13.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近年来的历史高位。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国外被称为'华尔街巨斧',其变动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巨大调整,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已经很少使用这样一种紧缩工具,但是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已经在中国变成了一个常规性的对冲工具了。"11月1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就宏观调控累积效应对中小银行的冲击,以及中小银行的应对之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流动性总体过剩与局部紧张

  <21世纪>:央行此次再度紧缩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否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流动性管理压力?请你预测一下,诸多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将在何时得到充分显现?有何标志?

  巴曙松:中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是总量上的过剩,央行坚决的对冲是有充足的理由的;但是这个对冲流动性的过程伴随着居民资产结构的转换。这个转换的过程,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剧烈调整的过程,也是通常所说的脱媒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迅速推进,对于整个银行体系、特别是中小银行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首先,在居民资产结构转换和脱媒的这个过程中,流动性的分布调整十分迅速,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所习惯的金融市场环境出现剧烈的变动,从大致的方向看,居民资产结构的转换是将储蓄转变为

股票、基金等
理财
产品,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居民的存款转变为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的同业存款。

  但是,能够具备第三方存管和基金公司资产托管人资格的,主要是全国性的大中型商业银行。这就使得在流动性对冲的过程中,中小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压力更大,导致总量上的流动性过剩和局部的流动性缺口并存的格局。

  其次,在各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发展中,商业银行体系往往是不良资产形成比率相对较高的时期,这是因为能够获得直接融资权利的往往是质量相对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原来是银行的优质客户,贡献了主要的利差收入等;直接融资的发展使得这些企业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的债券等形式,使得商业银行出现优质客户流失的情况,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向风险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但是许多风险管理经验不足的商业银行,特别是部分中小银行,往往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和足够的风险管理投入,容易导致不良资产的增长。

  鼓励中小银行金融创新

  <21世纪>:在调控政策累积效应逐步显现的过程中,中小银行如何将这些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巴曙松:面对上述并存的情况,中小银行机构应该主动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形势,认识资产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重新评价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市场战略定位。

  在这个时期,中小银行特别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做好资产方、负债方流动性的匹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发放长期的贷款,注重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包括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增强自身对于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的把握能力。

  第二,中小银行要以适当的方式,在严格控制风险的条件下主动介入资本市场,把握直接融资发展环境下流动性调整的规律。例如,克服网点限制,拓展异地网点,减少对单一市场的过分依赖;积极介入资本市场,赢得直接融资发展的业务机会;再者,在

理财产品设计开发上要更为积极主动,开发具有独特创意的产品,在帮客户理财的同时,也可以克服网络的弱势,使得很多活期存款就不一定会流向大银行。

  第三,考虑到流动性分布的剧烈调整,以及流动性在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分布的不均衡,应当在促进同业资金融通方面给予中小银行更多的创新机会。在资金来源方面,现在主要是存款,被动性的负债方式,可以给予中小银行更多的主动负债机会,调整资金来源结构。

  <21世纪>:主动负债的形式包括哪些?

  巴曙松:因为流动性充裕本来就是结构型的,应该允许中小银行向流动性充裕的大型、全国性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等,只要在其自身资本和风险管理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这实际上是调配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放松金融管制,刺激金融创新,化解流动性分布的不均衡格局,避免出现单个银行机构的支付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大规模的资产结构转换的过程,往往也是令中小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甚至局部的个别银行出现支付性问题的时期,如果不能好好把握这个进程,即使是在总体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下,我们也不能排除这种局面重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