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城商行改革的光荣与梦想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1日 05:22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俞靓 北京报道 大型国有银行陆续上市后,越来越多资质较好的城商行开始加入到上市“热潮”中来。较有实力的城商行多数完成了增资扩股,在努力争取上市、实现跨区经营,向着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目标迈进。 填补大银行的市场空白 北京银行刚刚完成IPO,董事长阎冰竹认为,中小银行的成立和发展,适应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需求。 2007年,城商行上市之路“迷雾”渐开。北京银行上市的同时,天津银行、江苏银行、杭州商行等多家城商行都先后迈过了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门槛,向着上市的目标前进。 市场人士认为,城市商业银行招股的意义在于,城商行的上市空间被真正打开了。作为银行业的“第三梯队”,城商行将能够依托资本市场,实现自身质的飞跃发展,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产品与服务。 阎冰竹认为,中国中小银行应借鉴国外同业的经验和自身的特点,对业务增长模式和盈利模式进行明确的定位和规划,研究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创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率先走出当前国内同业明显存在的严重同质化格局。中小银行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市场定位,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理清发展理念与发展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突出发展重点、培育业务与经营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 北京银行的示范效应 继成功更名和引资之后,北京银行已经历了一次典型的城商行嬗变:从城市信用社—地方银行—区域银行,然后成为上市银行。可以说,该行的发展路径对城市商业银行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也给很多正在挣扎于蜕变过程中的城商行树立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从北京银行的成立到上市,历经的道路可以看作典型的城商行发展历史缩影。1996年北京银行成立之初,各项基础都比较薄弱,存款、贷款规模较小,业务核算不统一,制约了全行的整体发展,同时承继了城市信用社遗留的大量不良贷款,历史包袱很重。在此期间北京银行成功应对了中关村支行霍海音事件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完成了将北京银行整合成为一家公司治理规范、管理制度健全的现代商业银行的阶段性任务。 2001年开始,北京银行历经了业务快速扩张、初步奠定在北京市场竞争地位的阶段。这一时期北京银行根据首都经济环境的特点,将大公司、国家机关等作为重点营销的对象,业务规模迅速做大。这一时期公司的资产规模年均增长40%以上,利润增长年均25%以上,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都领先于同类银行。在业务拓展的同时,公司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 到2005年,北京银行在没有依靠政府注资和借助外部力量实施不良资产剥离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身盈利能力消化了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此外,该行成功引进ING集团为战略投资者,引进国际金融公司为重要财务投资者。 从2005年开始至今。北京银行提出“二次创业”的概念,在与ING开展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开始将工作重心放在业务转型上,从以往重点发展对公客户转向对公和个人客户并重,在收入结构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公司的资产收益能力和抗周期波动能力。 公司开始推进跨区域经营,并确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优先进入的区域。同时公司走向综合化经营的战略也逐步清晰,积极为参股保险公司、设立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做好人才、技术等基础工作的铺垫。 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 业内人士分析,城市商业银行陆续上市后,未来仍将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现代公司治理水平,不仅要“形似”国际先进银行,更要“神似”,从“骨子里”蜕变成公司结构清晰的商业银行。 比如,在城商行的公司治理架构需要不断完善。尤其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职责边界一定要清晰划定;进一步明确相应的激励约束与监督机制。 像北京银行这样优质的城商行,定会在实现“形似”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和制度建设,从而达到“神似”的更高境界;而那些差的银行,将面临实现“形似”和“神似”的双重挑战。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