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存贷款利率上调不对称意味几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 05:34 中国证券报

  □汪其昌

  这次央行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三个措施组合到一起,市场看到了央行抑制信贷投放和通货膨胀、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迫切愿望,但忽略了另一个意图:以经济手段促使银行变革业务和盈利模式,从而增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

  这一重大政策变化的信号是通过不同步上调存贷款利率发出的:除活期存贷款利率没调外,其余期限存款利率上调0.27%,贷款利率只上调0.18%,利差缩小了。

  而从前央行要么是同步调整,保持利差不变,要么是只调整贷款利率,扩大利差。这一政策意图,体现了央行微妙而复杂的良苦用心。

  首先,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

人民银行多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有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为银行转制和消化历史包袱考虑的因素。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改制上市等多种途径,困扰多年的一些基本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已经和正在通过股份制改造、资产置换、注资等多种手段,已经或将要初步解决其微观基础重构和不良贷款问题,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历史形成的包袱基本得到了化解,已经具备了自负盈亏的基础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银行还主要依靠贷存利差吃饭,利差比国外银行高出许多,赚钱轻松,就会丧失深化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利于与外资银行竞争,为社会客户需求提供服务。

  其次,随着上述基础问题的解决,我国金融最大的风险是间接融资集中在银行,直接融资不发达,从而导致风险集中在银行,不利于金融系统稳定。从美国银行业发展历史看,正是金融脱媒迫使银行从传统存贷业务向现代金融服务业务转变,改变收入结构,大幅减少利息收入增加非利息收入。而最近两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复苏,通过定向增发、上市、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应收账款

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我国的金融脱媒现象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在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下,随着许多资产方和负债方替代品的增加,银行业也具体感受到了对于银行业务和盈利模式的影响,例如很多银行提出从以公司业务为主转向大力发展个人

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就是明证。

  在不同收益率的比较下,今年一季度出现的数千亿储蓄存款流向股市和基金,也使银行具体感受到了对负债方的压力。流动性过剩和投资过热目前受到过度关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金融脱媒”产生的深远影响。央行此举有助于银行业重视金融脱媒的潜在影响。

  第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基础问题就是没有形成市场基准利率、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受到行政管制,导致金融市场中最大的利益主体——银行,对利率缺少敏感,不能进行风险定价。伴随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正式运行,这次存贷款利率调整方式,可以看成是促使银行做好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功课,增强对利率和金融脱媒的敏感,因而也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不过,由于我国银行业的活期存款占比高达46%,还有支付结算等沉淀的不少无息存款可用,再加上大量长期贷款是短存长贷,另外,在目前银行具有垄断支付结算的法律制度安排下,从总体上看,“金融脱媒”只是改变了银行负债结构、所有权益结构,银行还可以通过发行可转债、长期次级债务、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本,但这会显著改变银行的负债成本,对于金融服务手段单一、创新不够的银行会造成负债来源的困难和净利差减少。

  因此,这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不同步,对于银行贷存实际净利差和存放央行净利差成为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现状暂时不会有多大改变,但对于促进银行业务和盈利模式的方向转折抽了一鞭子,可以预料,央行以后的政策会进一步促成这一转变,以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