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专家:银行改革不要过于乐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9日 17:35 《小康》杂志

  “狼来了”的危与机

  ——《小康》记者对话专家

  银行改革不要过于乐观

  银行改革,不能简单追求与外资银行的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从而通过创新去超越。过去骗骗牧羊人或许还能混过去,但现在真的狼群来了,光做披着狼皮的羊显然是不够的。

  《小康》记者:陶卫华 ( 以下简称《小康》)

  专家:中国银行国际金融市场高级分析师 谭雅玲(以下简称“谭”)

  《小康》:过去5年中资银行应对外银行挑战的大动作是股份制改造,效果如何?

  谭:应该说中资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一个开始,原来是国家政策、行政管制的银行体系,从国家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再后来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到现在变成国有股份制银行的名称变化,可以看出中资银行在逐步市场化。

  进行这么大的改革,是考虑到银行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如果从日本、美国两个发达国家比较,美国之所以经济优势比较明显,跟它的金融体系的完善,特别是银行机构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小康》:股改多大程度上缩短了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差距?

  谭:从经济的角度,中心点是金融,从金融的角度,中心点是银行,而银行的中心点是产品,是服务意识。中资银行在银行的模块、架构框架上、机制体制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它的理念没有本质变化,在实质的银行服务上、产品上,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从现在看,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有特别大的差异,相对来说国有银行的服务意识、服务效益和服务的结果要差一些,股份制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要好一些,外资银行又比股份制银行又好一些。从这个角度看,服务的理念跟整个机制、银行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文化背景都联系在一起的。

  《小康》:那么就你的判断,目前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谁在市场上更占优势?

  谭:从本国国情、网点的优势、本土人情的优势,中资的优势比较大,但这只是短期的优势。当外资银行进来,对中国文化和国情都比较了解的时候,就可以占据主动。而从网点建设来说,这是短时间就可以做到的。但它的服务效率和国际理念这些内涵,并不是短期内光靠人力、投入就可以达到的。

  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竞争对比看,我认为中资银行处于弱势。所谓弱势,跟中国的经济基础、国民财富连在一起,跟机制、效率、利润追求目标联系在一块,也跟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金融知识理念联系在一起。

  国外银行的利润意识非常强。国有银行的改革要引进战略投资者,一开始西方大的银行包括德意志、花旗、汇丰等想进入,但后来都进了城市商业银行。为什么?因为他们强调的是利润指标,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但中国目前的金融改革一定程度上形式的内容大于实质的内容。

  中资银行特别缺乏效率意识,虽然强调的是客户第一,在服务品种、服务手段、服务概念上,还是偏重追求过程和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服务的效率和品质。

  《小康》:这是否意味着现在对中资银行的改革太乐观了?

  谭:我们银行的改革过于乐观了,过于看成绩,而且不反思,这是很可怕的。以原来的经营模式来看确实进步了,但是跟国外比还有很多不足。

  从竞争力角度讲,外资银行有很大挑战性。但中资银行占主导的局面不会改变。当客户流失、市场影响力减弱,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国家会通过政策保护。但不要把保护看得太重。

  《小康》:那么中资银行需要做哪些努力?

  谭:面对挑战,中资银行应该在利润和效益上做一些功夫,不要单纯追求形式、模块,应该在实际的利润指标上实现突破。

  国有商业银行原来是国家政策性的银行,大锅饭的形式还非常明显,尽管现在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公司改革和上市,但还有非常强烈的行政体制下的模式,而不是西方市场化的模式,很难把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从利润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都报了60%、30%等等。美国大银行的盈利水平每年也就是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而国内银行如此高的利润水平,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怎么达到的?利润指标从哪里来?指标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人员减少利润增加,这是一种进步。如果人员增加利润增加,并不见得利润一定见好,要综合分析,简单看数字不一定科学。

  我们应该改变思维方式,应该在文化理念和机制上有新的突破。虽然从计划到了市场,但计划的思维和理念都还没有变化,也就不会有体制模块上的根本改变。

  不必盲目畏惧外资银行

  外资行对中资行来说不啻于一条鲶鱼,在彼此的竞争过程中,中资行应该能取得双赢。但对中资行而言,最多还有8年的时间就可见分晓。

  《小康》记者: 陶卫华( 以下简称《小康》)

  专家: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以下简称“郭”)

  《小康》:您对外资银行进入后,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如何评价?

  郭:现在外资行跟中资银行获得一样的发展空间了,但进入本身也要一个过程,如果广泛批设网点,每铺一个网点至少要上亿元的铺地资金,要投入、招人,不是两三年内就铺天盖地。而中资银行一个城市成百上千个点,更多时候体现一个社会服务的职能,并不完全为经济效益考虑。

  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来说也是一条鲶鱼,赶着你往前走。中资银行如不重视中间业务,高端客户都被挖走了,只能为中低端用户服务,成了在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外资银行推动你去变化,去创新。

  《小康》:外资银行比较看重国内市场的哪些业务?会向哪些方面侧重?

  郭:我认为外资银行会先通过投资理财、个人财富管理,私人银行、银行卡综合业务,抢走一批高端客户,然后围绕高端客户做文章。

  由于中资银行服务不好,外资银行进来后,很多人一开始说中国老百姓可出了口气。外资银行确实能够提供比较好的服务,也能够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服务水平,但外资银行开设分支机构后,不会开展一种惠民式的面向公众很普通的金融服务,这并不符合效益优先的发展策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有些外资银行喊交一块钱就能开户,实际上是表示一种亲民的姿态。

  《小康》:外资银行就此会放掉中低端客户?这部分客户对他们的利润率价值不大?

  郭:目前来看,外资银行会盯着中高端,对于低端客户这块儿不会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大量中低端客户可能觉得在中资银行排很长时间队,希望到外资银行开户,但是估计到外资银行那儿虽然不会被拒之门外,但会收管理费。管理费比存款利息还高。

  在高端客户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随着银行经营网点的增加,外资银行将会把业务延伸,可能会把贷款对象延伸到中小企业。随着网点增加,为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用户服务羽翼渐丰的时候,才会跟你叫板,那个时候就是全方位抗衡了。

  《小康》:一般普通客户在外资银行的体验会与中资银行体验的差别有多大?

  郭:开银行跟开饭店一样,饭店受人欢迎一个是你饭好吃,也就是银行产品好,另一个环境好。在服务空间、服务态度上,中外资银行区别不会太大。关键还是饭菜怎么样,这个比服务还要重要,是最终的制胜法宝。

  我认为普通用户还是按照就近提供服务的原则。理财要看产品,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在中国环境下一下子能开发出鹤立鸡群的产品,但可能会有一些有特色、个性化的东西。

  《小康》:但是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能力确实还不够。

  郭:理财的理念,中资银行还有待完善。一方面是产品设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经营理念的问题,能不能把客户放在第一位。高端客户最关键是量身订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中资银行原来都是这种单一化的模式,搞理财都是一样,还带有粗放经营的痕迹。外资银行进入后,将使得我们经营服务的内容更精细更专业化。

  《小康》:以前还有着国有银行国家政策保护下的惰性?

  郭:中资银行在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钱比较好挣的。因为你还处在一种半垄断状态下,带有国家政策保护性的收益。前些年中资银行为什么对中间业务如理财一直不重视呢?存贷差这块占其总收益的百分之九十。中间业务如理财结算,不到百分之十。现在外资银行进来了,把你利润削薄了,看你急不急?

  《小康》:您对未来银行业的市场格局有怎样的判断?

  郭:外资银行在中国肯定会抓住一批客户,中资银行前期服务差,已经使得一批用户要转移。不过最终要看产品。绝大部分客户现在还都在中资银行手里,中资银行会在同外资银行竞争中跟上。

  银行产品不是专利,就是一种方法点子,可复制空间非常大。所以中资银行学得也快。

  中国银行搞私人银行、农行搞财富管理中心,都在紧张筹备中,也要跟外资行面对面竞争。我个人认为在这种竞争中,中外资银行应该能够达到双赢,当然竞争会很激烈,但竞争越激烈,最后获利最大的还是消费者。从拉美的经验来看,外资银行从进入这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到当地企业、居民真正接受,需要5到8年的时间。中国可能也需要这么长时间。中资银行完全可以趁此大有作为,但是不能再怠惰下去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