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我国经济社会提供良好金融服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 10:00  金时网·金融时报

  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系列报道⑦

  记者 宋焱

  我们生活在一个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无所不在的时代,从银行缴费刷卡消费,到买股票、办保险,都离不开金融服务。在过去的5年里,在金融业加速对外开放和激烈的竞争之下,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金融创新引领:搭建亲民服务平台

  2001年12月11日是值得铭记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拉开了金融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大幕。5年之后,随着我国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获准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中外资金融机构终于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代由此开启。

  5年多的中国金融业开放进程,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重重压力推动着我国金融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同时也激励着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创新。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抢占更多的市场,金融机构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于是人们看到,金融机构每年都在开发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上投入巨额资金,并依托这些新技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推出新的金融服务产品,使银行服务更加方便客户———“亲民”金融服务平台的搭建,使金融服务不断惠及产业和百姓,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如今,这一平台已经悄然延伸到百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人们的眼中,银行储蓄所或是营业厅,早已不能涵盖金融机构服务平台的全部内容,一个建立于现代信息科技之上的更为宽广和虚拟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百姓对金融服务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创新,不断突破分业经营和监管的约束,银保通、银行保底基金、证券公司债券、货币市场基金等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个人理财方面的金融创新,如委托理财、委托贷款、私人银行业务和各种代客理财业务的出现,使金融服务已不再是简单的银行存款和取款,“金融百货公司”、“金融理财帮手”、“个性化金融服务”等观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

  信息化铺路:不断夯实金融服务基础

  金融服务的发展与创新,金融业运作模式的转换与革新,均离不开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尤其是在金融服务网络化和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更对加速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用科学技术改造现代金融服务、夯实金融服务基础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将金融服务列为三大职能之一的人民银行,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

  近年来,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尤其是支付结算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适应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对人民银行的要求,2000年10月,人民银行决定调整定位,借鉴吸收,完善需求,以我为主,加快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目前已顺利完成了大额支付系统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在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体系的同时,人民银行还不断完善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资金交易系统,实现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券款对付(DVP)清算,为投资者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资金交易和清算服务。此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支付清算、账户管理、业务处理和办公政务也已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建立和完善了征信管理系统、国库管理系统、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金融监控信息系统。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升我国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铺平了道路。首先,信息技术大大简化了对各种金融工具的收益、风险的模拟和计算,从而为金融机构推出大量具有复杂结构的金融产品,为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和整个市场的风险控制提供了便利。例如,跨市场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等重大金融产品创新都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直接应用;其次,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的创新,促进了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移动支付的发展,使得交易、支付和结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瞬间完成资金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交易和转移,金融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不断提高;此外,信息技术还推动了金融机构、金融组织的创新,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管理能力,使得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在业务上向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地域上可以向全球扩张。

  关注弱势群体:不断深化金融服务内涵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应当并且能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之后,金融业应该以关注弱势群体为突破口,要在市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对落后,又急需金融支持的行业、地区和群体给予必要和应有支持,发展弱势金融体系成为人们的共识。

  金融支持经济和谐发展,必须摈弃"嫌贫爱富"的观念。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使得金融业的经营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五年来我国金融也越来越关注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其中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人们欣喜地看到,在农村传统的存款、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正在不断拓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以及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典当商行等大大小小几万家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密布成网,其所提供的存款和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基本上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行政村。据统计,截至2006年末,我国2.2亿农户中,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为1.2亿户,其中约有60%的农户贷款得到了满足。

  此外,特色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开通进一步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2005年底,贵州省开展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使一部分农民工能够凭借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借记卡在贵州省农信联社的多个营业网点上提取现金,从而为方便农民工异地存取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截至2006年底,该项服务已经在12个省份推广,使广大农民感受到了金融服务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安全。

  在监管方面,2005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同时,首次提出"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从而为金融支持农村建设进行制度创新奠定了基调。2006年底,按照"多元化、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政策进一步调整和放宽。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正在为金融支持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性的、完整的"金融体系,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是每一个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者的共同心愿。我们相信,搭乘着信息化的高速列车,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必将为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