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解读中国银联亮剑国际巨头:中外金融第一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 19:57 赢周刊

  □赢周刊研究员 叶知秋

  ——解读中国银联亮剑国际巨头

  “一场没有硝烟的市场争夺战已经开始。”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宣布。

  中国银联选择在银行业全面开放前夜策动这场“战役”,现在还只是刚刚鸣放了第一枪。逐鹿四野,胜算几何?这大概只有还原中国银联在此前后的一系列布局,才能从中找到答案。

  迂回作战转为正面迎击

  上海浦东松林路300号,这里是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银联”)的总部所在地。5年来,它的一举一动就一直没有少被各界关注过。

  两周前,中国银联选择增资扩股的方式“强身健体”,以其和VISA、万事达卡等国际同业巨头一决高下。这是入冬以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银企第一战”的开端。

  狼烟骤起于银行卡行业,因为这是中国银行业当前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块。中国银联选择在银行业全面开放前夜策动这场“战役”,现在还只是刚刚鸣放了第一枪。逐鹿四野,胜算几何?这大概只有还原中国银联在此前后的一系列布局,才能从中找到答案。

  剑拔弩张

  气氛空前紧张

  “一场没有硝烟的市场争夺战已经开始。”今年10月的一天,中国银联总裁万建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银行卡空前激烈的竞争深有感触。

  作为中国银联的创始人,从2001年5月奉命牵头筹备银联算起,万建华已经带着银联走过了整整五年。开始时,万建华曾说,中国银联要做“中国的VISA”。很快,中国银联又宣称要“忘记VISA”,走自己的路。

  但,在中国银行卡行业,没有哪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气氛骤然变得异常紧张。

  一切都是市场惹的祸。中国银行卡市场的

蛋糕正在极速变大。短短5年内,该市场规模逐年创下了一项又一项的新纪录(图1)。

  在去年5月中国银行卡总量达到8.27亿张,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银行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后,中国就被全球公认是银行卡产业发展潜力最大、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

  今年10月,中国银联战略研究部首席研究员林采宜又公布了一个数据:在2005年全球银行卡交易总额9.1万亿美元(合72万亿元人民币)中,中国银行卡总交易金额为49万亿元,约占七成。“中国银行卡年交易额全球领先”,这是一个让人震惊的信号。

  围绕银行卡,一个清晰的产业链结构在逐渐成形。在这个产业链结构的每一个节点上,正流淌着金子一般的利润。

  仅中国内地信用卡市场这一块,麦肯锡预测,2013年利润将达到130亿~140亿元;到2010年,它的年收入可能高达30亿美元以上;如果全面开放信用卡业务,到2010年其市场收入有望超过50亿美元。

  利之所在,商必趋之。中国银联挑头接过了狙击国际巨头的重任。

  先拜对手为师

  羽翼渐丰

  受制于品牌营建的阻障,对许多人来说,中国银联的形象还有些朦胧,远不像VISA和万事达那样声名响亮。

  1985年中国发行首张银行卡时,那时还没有银联。国际巨头对中国市场的虎视眈眈,让它们变得急不可耐。1993年,VISA组织在北京开设代表处,以拓荒者的姿态耐着性子培育市场。万事达也随后进入中国。

  作为应对,1994年,以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为基本目标的“金卡工程”正式启动,先后建立了18个城市(区域)银行卡交换中心,开通了当地银行卡跨行业务。但随后,“金卡工程”陷入困境。

  2002年3月,中国银联应运而生。当时组建银联的大背景正是为了尽快实现“金融

高速公路”的建设,以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正是基于这种积极的社会效益,当初在发起组建银联时,政策性地选择了独家垄断的形式。

  在成立后的三个月,银联主动加入VISA和万事达,成为两大支付巨头的收单机构。有媒体形容说,VISA和万事达两大国际品牌一直扮演着中国“银行卡教父”的角色,而中国银联“就像一个勤奋的学生”,在和国际巨头合作中学习如何整合全国各地的金卡网络中心,以统一的技术标准不断推进各种银行卡之间的互联互通。

  四年之后,中国银联羽翼渐丰。据披露,去年中国银联已经盈利,实现营业收入8.84亿元,为2002年的3.7倍。去年银联的每股净资产达到1.1元,较2002年增长11%;每股净利润为0.02元,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34%。

  即便如此,中国银联的实力还远远逊色于两大国际巨头。根据VISA和万事达2005年报,它们的年收入分别是29亿和26.41亿美元,净收入分别达到3.60和2.67亿美元。而中国银联估计今年的收入才有可能突破10亿元人民币大关。

  VISA和万事达共同掌握着全球银行卡90%左右的市场,在中国内地,它们所控制的市场份额比率还更大。

  VISA公布的去年业绩显示,2005年中国内地VISA国际卡的交易总额达153亿美元,共发行VISA国际卡1000多万张,增长率位居亚太地区榜首。

  中国内地关于银行卡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使用VISA的4字头BIN号发行的银行卡约2.8亿张,使用万事达的5字头BIN号发行的银行卡约1.3亿张,而中国银联自主产权62字头银行卡仅8600万张;在贷记卡市场上,银联标准卡的劣势更为明显,4字头贷记卡约1000万张,5字头贷记卡约600万张,而62字头贷记卡还不到20万张。目前,4、5字头信用卡已经控制了中国内地信用卡市场95%以上的份额。

  在这些明显的差距面前,中国银联其实非常无奈。

  迂回自立门户

  对手担忧

  2003年下半年关于银行卡的数字标准之争,让中国银联开始选择走自己的路。

  起因是当时中国银联开始酝酿拓展海外市场,希望国内近8亿张人民币借记卡能够“走出去”,实现国际联网通用。

  按照银联方面的想法,借助VISA或者万事达的全球网络可达事半功倍。此议甫一提出,便遭到VISA和万事达的一致反对,它们不愿意将网络提供给银联使用,理由是:按照国际标准和当初协议,中国的人民币卡只能在国内使用。

  银联遭遇到了“数字标准陷阱”,和中国产品条形码所碰到的情况几乎一样。

  银行卡正面那一串阿拉伯数字中第一位就是BIN号,意味着刷卡时的清算通道。每家支付清算组织都有唯一的BIN号。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规定,以4、5和6开头的BIN号中,“4”字头的BIN号被VISA买断,“5”字头的已分配完毕,大部分由万事达购买。2002年,中国银联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请了在国内和国外通行的国际标准“62”字头银行标识代码。中国银联既要向ISO支付知识产权费用,同时又面临扩容难的问题。更致命的是,按照ISO制定的“谁的BIN号谁转接”的规则,人民币卡将无法走向国外。

  中国银联这时才意识到,VISA和万事达只是希望银联专注扮演区域化支付清算组织的角色,而不是成长为有自己品牌的卡组织。

  银联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国际化路径,嵌入全球华人网络,推广自己品牌的银行卡。这种做法有所收效。今年中,万建华和林采宜均明确表示,银联成为全球第三只是时间问题。

  银联的迂回作战,引起VISA和万事达的注意。在去年9月15日万事达准备上市,就其首次公布募股向美

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的S-1表格中,即透露非常担心未来可能会有自中国银联的竞争。万事达认为,“中国银联在国内已经建立了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认可度,可能会寻求扩大战果,接入国际现金网络”。

  万事达的担心现在可能变得更大。因为,中国银联正在酝酿一场正面迎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