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金融评级话语权旁落外资 引国家安全之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 15:14 银行联合信息网

  摘要: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穆迪日前已向有关部委提出申请,欲收购我国最大本土评级公司——中国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下称“中诚信国际”)49%的股权。目前,这一方案正在等待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的批准。但是,外资评级机构的进军会为国家安全带来隐患,中国应提高警惕,不要对三大评级机构盲目追捧,应效法他国经验对境外评级机构设定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发展民族信用评级机构。

  近些年来,众多国际评级机构不遗余力进军中国市场。一旦该案获批,无疑将成为其中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境外评级机构不断深入中国市场,必须警惕他们掌控中国 “金融话语权”和资产定价权,以免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穆迪欲率先抢夺中国金融评级市场

  中诚信国际是我国最大的本土评级公司,仅在债券评级领域的短期融资券评级市场,就占到约40%的市场份额。根据协议,中诚信控股51%,将派任公司董事长,合资公司CEO及评级委员会主席两个最重要的职位则由穆迪派任。协议还注明,只要中国政府同意,穆迪将继续增持其在中诚信国际中的股份。

  此项合资对于国内评级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具有积极意义,但穆迪谋求的却是未来掌控中国市场。其亚太公司中国业务董事总经理叶敏直言:“从合资到独资没有时间上的具体安排,我们希望越快越好,这是一个战略投资。”

  境外评级机构深度介入我国市场

  国际上,信用评级在金融交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信用评级的结果实际上已成为筹资者进入金融市场的“入场券”。例如,一旦某个企业、某种债券被评级机构认定为“低投资级别”,那么机构投资者对该企业及债券的投资就会受到限制,融资者为此要支付更高的利率。

  随着我国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业务的发展,境外评级机构都看好我国市场巨大的增长空间。目前,全球三大评级巨头标准普尔、穆迪、惠誉都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穆迪更在北京设立了子公司。标准普尔与中信证券各出资50%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经营包括中信标普50A股交易型指数和中信标普300A股基准指数在内的指数业务。惠誉则宣称,在2006年底前至少将在中国公司中进行25项国际评级,并寻求与中国本土评级机构的合作。

  专业类的国际评级公司也纷纷进入中国,国际基金评级的权威机构——美国晨星公司在深圳设立了中国总部,并推出《中国基金业绩排行榜》。

  我银行海外上市难脱“评级”之累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表示,谁掌握了评级标准,谁就掌握了金融话语权和资产定价权,要警惕境外评级机构打压中国公司,导致资产缩水、国家利益受损。

  2003年底,标准普尔宣布维持其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10年不变的BBB级,即“适宜投资”的最低限,同时宣布,除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家政策性银行以外,其余的13家商业银行都不具备投资价值。

  此时正值中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国际评级机构出于特定的目的长期压低中国银行的信用级别,对我国银行上市发行定价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使海外投资者“低估”了中国上市银行的真实价值,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虽然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得出评级机构“直接操纵市场”的结论,但其一方面将中国银行信用定为“垃圾等级”,另一方面高调肯定海外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有可能间接帮助投资银行谋取利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指出,标准普尔、穆迪等评级机构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对中国外币主权以及中资在港上市企业进行评级,每次评级都会引起香港股市震荡,恒生指数单日下跌幅度曾达500点,类似一场“股灾”。2002年7月,香港交易所与标准普尔签署合作协议,创立一系列以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份为成分股的新指数系列,可视为对标普影响力的“妥协”。

  银联信分析:

  尽管穆迪、标准普尔这些评级机构都没有获得在国内独立评级的许可,但他们早就借助在香港的子公司对中国内地金融领域进行渗透,通过委托评级、私下搜集与收买资料等渠道,获取中国政府与中资企业的信息。穆迪、邓白氏等机构就宣称,其数据库中包含数十万家中国各级政府与企业的信息。

  银联信认为,国际评级机构的影响力绝不限于经济层面。决定评级的关键并不是技术手段,而是立场。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往往带有歧视性。中国应提高警惕,不要对三大评级机构盲目追捧,应效法他国经验对境外评级机构设定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发展民族信用评级机构。

  [本文由银行联合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