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中国银行业头顶的两把利剑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1日 10:07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利率自由化将令中国银行业的利息收入锐减,而资本市场的发达将让银行的资产数量不断减少。在5年之内,这将成为中国金融系统内最为严重的问题 - 本刊特约作者 安德森/文 本刊记者 齐忠恒/译 在中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之后,中国人往往担心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会对中国银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但我认为外资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影响非常有限,相反,影响中国银行业的最重要因素都来自它的本身。 12月11日,值得玩味的开始 12月11日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一天。从这一天起,中国银行业完全对外开放,只要外资银行在本地完成注册,它们可以同中国银行一样不受限制地开展票据、现金和客户服务业务。但在我看来,12月11日是里程碑式的一天,对于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却十分有限。 为什么说这一天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呢?因为这是中国政府对外开放经济之后最重要的一天。在中国开放的最初阶段,中国开放的主要是以制造业为引导的出口导向经济部门,其经济增长模式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现在这种开放趋势已经遍及到了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在零售业、传播业和化工业,外资都在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今年年底,开放扩展到了金融服务业,这在19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我认为12月11日对于银行业的影响非常有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结论?曾经有人对我说过,在12月11日后,外资银行将会大举进军中国,在从城市到乡村建立起无数个分行。事实上,外资银行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激情。短时间内它们在中国不能建立遍及全国的银行体系,我甚至怀疑是否会有银行愿意花费5年时间去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认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必定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 首先,外资银行“必须和中国本土银行直接竞争”。这场竞争牵涉的因素很多,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前景并不明朗。在中国设立银行的资本金和准备金要求非常高,而且开设新的分支机构都需要审批,这本身就抑制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扩张。 其次,即使扩张成本非常低,外资银行在中国也不会加快发展的脚步,因为相比经济发展速度,中国银行业已经过度发展了。中国的储蓄总额和GDP的比值是全世界最高的;银行建立起遍及每一个角落的营销网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还非常低的国家来说,银行业的超常发展是很奇怪的。国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银行业的超常发展是因为中国居民有着非常强的储蓄观念。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中国的银行必须开设数量极其繁多的分支机构才能满足居民的储蓄要求,中国本土银行的高速发展已经让这个行业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 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银行业和钢铁业十分相像。过度投资让境外投资者没有任何进入中国钢铁行业的冲动,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目前也同样接近饱和。我的同事曾发表过一份名为《入世之后的中国银行业研究报告》认为,到2006年9月底,外资银行的市场总份额只占1.7%,在银行业对外开放后,这个数值到2011年底也不会超过5.1%。报告还特别指出,这个增长还是基于外资银行业务不受干扰的情况。 根据那份研究报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本土银行的弱势项目,比如理财服务、非利息收入和支付系统。严格地说,外资银行在中国必须寻找本土银行留下的空白区域,这样外资银行才能找到在中国发展的支点。 坏账已不是最大威胁 坏账是全世界银行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我认为坏账已不是困扰中国银行业最根本的问题。 我认为坏账问题影响面非常广,甚至超出了银行领域。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清理坏账,最终把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率降到个位数,当然在我们看来,中国官方对坏账率低于3%的要求过于严格。我们曾经在报告中指出,在地区银行分支部门层面,很多坏账都没有被列入统计。中国有许多问题资产的透明度极低,使得研究者无法清醒地得出判断。如果严格进行计算,中国国有银行的坏账率可能会提高两到三倍。 当然现在的情况和以前相比还是有很大好转,以前坏账率可能达到银行市值的35%-40%。现在中国银行业还在高速制造坏账吗?在任何国家的银行体系中,都会不断从贷款项目中产生新的坏账,毫无疑问中国也是如此。但无论如何,情况已经大大好转,我们把现在银行业的基本面和10年前做一个比较,就会得出一些认识。 首先,10年前,中国有正常运作的中央银行,但是没有行业监管机构。现在中国的中央银行和银监会都是积极主动的专业监管机构。 其次,10年前,中国经济从大幅的过度投资和财政泡沫到经济硬着陆,使得数百万国有企业工人下岗。相比较而言,2002年到2004年的经济过热阶段则显得相对温和,主管部门也很快做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反应。 第三,在1990年代初期,银行缺少商业运作和内部监控的经验,今天,所有银行都有了国际审计机构、内部风险管理者和贷款管理委员会。这一切都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最后,10年前,国有银行都是由国家100%控股。今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三个拥有境外战略投资者,其他境外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也分散了股权。 因此我的结论是:在基本面趋于好转的中国银行业,坏账已不像以前那样是最根本的问题。 银行头上的两把利剑 但基本面的改善并不意味着危机被清除。在我们看来,中国银行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如果中国政府实行利率自由化,银行的利息业务收入必定会锐减;其次,资本市场的发达让银行手中的资产数量不断减少。在12到18个月内,它们还不会有多么严重。但是在5年之内,它们必将成为金融系统内最为严重的问题。 1.利率自由化的问题 在我看来,利率自由化将会从根本上影响中国银行业的生存。目前,中国银行业拥有亚洲最大的存款利差,还有着最高的存贷款比率。存贷款业务一直都是中国银行业最重要而且最稳定的盈利来源,这个稳定的利润来源可以帮助财政机构渡过困难时期,同样也帮助中国银行股成为香港股市最炙手可热的股票。 为什么能有如此稳定的盈利呢?因为中央银行规定了贷款的利率和存款利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年期存款指导利率为2.52%,相应的贷款指导利率为6.12%。只要这条规定还行之有效,银行就能够坐拥信贷业务来获取利润。既然有这样一条稳妥的利润来源,他们也就不会再继续开发新的非利息盈利渠道。这可以解释中国银行的非利息业务所占的比重为什么那么小。但是这样简单的盈利模式也隐含了很大的问题,政府无法永远保护银行有如此容易的盈利途径,所以银行的盈利模式改革在今后一到两年里必须改变。 现在的银行业发展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在10年前,要实现利率市场化非常困难,因为政府担心银行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独立应付缺少资金的问题。但是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通过国家注资保证了资本充足,降低了不良贷款率,提高了自由资产比率。同时他们也通过上市募集了大量资金,工商银行甚至募集了229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既然这样,政府再也没有任何理由控制利率,自由化应该是趋势。 如果不实行利率市场化很可能会引爆通货膨胀。今后12到18个月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通货膨胀,政府也面临着压力,必须提高存款利息来保证储蓄者能够获得回报。在存款利率上升的背景下,贷款利率也会相应上浮。工业制成品和食品价格将会进一步攀升,这样会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中国政府很早就在考虑实行市场引导的利率体系,但是谁都知道,利率自由化改革必定会让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其结果就是银行的盈利能力削弱。那么,利率自由化究竟会对中国银行业产生多大的冲击呢?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是利率微小的调整也会引发利润上的巨大影响。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税前利润为1690亿元,而年终存款总额达到了惊人的16.7万亿元。只有存款利息稍稍上调,就足以抹杀四大商业银行的所有利润。如果不尽早采取行动,银行业在将来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2.资本市场多元化的影响 我们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也会影响到银行的盈利情况。从目前看,中国的资本市场有着非常畸形的特征,存款比例之大令人惊叹,和股市、债市的比例形成鲜明对比。 从1990年起,中国的名义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而银行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2%。由于经济的飞速增长,水涨船高的效应就能确保经济增长速度前所未见。很长时间里,中国政府对于资本市场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外国的企业债券在中国无法发行,外国企业无法在中国开展理财活动。中国的居民只有两个选择:现金或者存款。公司也是同样的尴尬,绕开银行它们几乎弄不到钱。 但这肯定不是长久的趋势。在资产市场产品不断丰富的背景下,银行微薄的利润肯定不足以保证居民和企业保持高涨的存款热情。在今年股市飙升的同时,中国出现了难得的存款减少现象。在中国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之后,原先的储蓄者会有更多的选择,这样对于坚持以利息业务为主的中国银行业非常不利。在居民减少储蓄的同时,企业也倾向于绕开银行从其他渠道进行融资。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在短期内银行还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银行将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到2025年,中国名义GDP年均增速将为11%-12%,银行增速将只会有6%-7%。 中国政府似乎已经开始放松了对于银行的保护。从QDII项目的实行就可以看出这个趋势。QDII尽管实行的可能性很弱,但要看到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居民和企业都看到了资产流动带来的好处。因为中国发展的起点非常低,所以很快会得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速度。 (作者为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师)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