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中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 发展堪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 16:20 银行联合信息网

  摘要:2006中国金融论坛于06年12月2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和谐社会中国金融业的社会责任”。会上,中国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长曹文炼表示,中国目前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从商业银行角度讲,要配合政府、监管当局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执行,要注意弱势金融发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贷款支持,增加直接融资比例。

  首先,这种不平衡表现在GDP总量方面。在“十五”(2001-2005年)末期,中国GDP总量中,东部地区占55.4%,东北地区占8.7%,中部地区占18.8%,西部地区占17.1%;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地区的 GDP占全国的35%,三大经济圈人口占全国的15%,拥有35%的经济总量;中国人均GDP总量最高的省份是最低省份的十多倍。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5%、42%、66%。

  其次,表现在存贷款方面,从人口来看,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存款、贷款和GDP的差距却很大。目前看东部地区存贷款占了全国的60%左右,这个差距比GDP的差距还大,西部地区存贷款占全国的15%左右,中部地区在15%左右,东北地区在8%左右。

  第三,表现在金融机构的数量方面。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很不平衡,中资银行中,国有

商业银行和12家中型商业银行的总部全部设在东部,中型银行分支机构主要设在东部。外资银行机构中,14家外资法人机构全部在东部,189家外资银行分行中177家在东部。

  第四,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城乡金融发展的差距在东西部都很大,西部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可能比东部和西部的差距更大。从金融投入看,2005年,西部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9.7%,而全国平均为15.7%。

  曹文炼强调,中国“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的重点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地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最终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银联信分析:

  银联信认为,正确处理区域关系,实现区域间的和谐发展,对国家的和谐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域和谐是地区间合理的相互竞争合作,形成合理的市场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事关

和谐社会的大局,又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加强金融环境建设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投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取决于金融生态环境这是市场原则的结果,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区域的资金流动作用越明显,资金调动,信贷规模会产生倾斜,会有更多的资金向这个地方流动,从而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反之会形成资金的外流,削弱地方经济的发展。从商业银行角度讲,要配合政府、监管当局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弱势金融发展。目前很多农户是通过农村信贷解决的,城里的资金返回农村很多地方表明不是容易的,这里有相信农民和帮助农民的问题,如何利用农民自己解决信贷的问题。不承认农民的信用的理念和支持农村金融是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贷款支持。仅加强内控,强化内控还不够,必须着眼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发展,有两点要注意,一个是当地的产业发展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二是产业发展是否充分利用的本地的优势,要在优化经济环境中主动发挥作用,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生态环境好地区的金融支持,努力构建金融支持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生态环境的优化。

  三是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在发行债券、产业基金试点等方面,优先考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需要。

  [本文由银行联合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