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补贴银行不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 00:3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周炳林

  近日,历时多年的光大银行重组案再度热了起来,汇金可能将向其进行最高200亿元人民币的注资。据《财经》杂志报道,截至2005年底,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到2%,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49%,远低于8%和4%的监管要求,汇金的注资将大大推进光大银行的财务重组进程。

  在很大程度上,汇金注资经营不善的银行类似于一种国家的补贴,这引起了多方对其合理性的质疑,但是,赞成注资的观点也似乎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立足点:光大银行1999年对中国投资银行的收购形行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当年,光大按照账面原值全面接管中国投资银行的29个分、支行的137家同城营业网点,不良贷款率从14%骤然上升至36.8%。可见,该银行曾有过很重的政策性负担,目前的经营状况与这一负担不无关系,必须给予一定支持。

  在我国的公司治理中有着一个特殊的逻辑:亏损等经营不善必须进行分类,一种是“政策性亏损”,另一种是“经营性亏损”;由国家施加“政策性负担”(如光大按照账面原值全面接管中国投资银行)造成的亏损为“政策性亏损”,这不应追究经营者的责任,相反还应给予政策性补贴。但是,信息不对称会使这一行事原则出现较大的问题:委托人(国有出资人)掌握的企业经营信息远不如代理人(企业经营者),企业经营者一旦有了政策性负担的口实,往往倾向于将“经营性亏损”也归入“政策性亏损”,从而混淆监管与考核。

  学者林毅夫、蔡昉、李周合著的《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便洞悉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在公司治理中,“激励不相容”与“信息不对称”两个问题任何一个的解决都是形成良好治理的充分条件。如此,对于银行等一些应由国有经济继续主导的行业,“充分信息”就成为解决治理问题的关键。政策性负担、亏损、补贴最坏之处在于破坏充分信息,使企业利润等最终经营效绩难以成为考核和监管的依据,良好的治理也就无从谈起。

  在银行业中,政策性补贴除了补偿历史负担之外,还执行着“隐性存款保险”的功能。目前,我国并未建立规范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但央行在近期发布的《2006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坦言,“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隐性全额存款担保,国家事实上承担了存款保险责任”。这提示我们,在一个基本稳定运行的经济中,若不建立一种显性的存款保险规则,肯定会引发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隐性保险,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存款保险,一些银行出现问题很容易引起整个银行业的挤兑,任何国家只要有经济能力,都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其实除了解除政策性负担,国家对于问题银行的支持难以避免。长期的全额“隐性存款保险”是一本糊涂账,我国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几乎覆盖了所有数额的银行存款账户,而“保费”却未向银行收取,以上均强化了这项制度的道德风险。

  由此可见,破除国有资本频繁注资(或补贴)银行业的怪圈,一方面有赖于国家不再给具体银行施加政策性负担,最典型的是不再让“好银行”以账面原值兼并“坏银行”;另一方面是,需要改变国家独力负担存款保险责任的局面,实行国家、银行、存款人共同付费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基于金融业的特征,只有在显性存款保险“接棒”之后,直接的政府补贴才有退出的可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