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北京银联信信贷管理专题 > 正文
 

中资银行大打转型战 羊群效应危害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13:32 银行联合信息网

  摘要:就在工行高调推进“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战略目标的同时,大小中资银行纷纷加快了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步伐,“转型大战”趋于白热化。国内银行在发展零售银行时走过不少弯路,早两年的房贷、车贷的争夺战到如今纷纷高举理财产品的大旗,银行业的“羊群效应”让各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时吃过不少苦头。在中国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中资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的道路将更加艰难。

  如果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这是目前国内银行达成的共识。就在工行高调推进“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战略目标的同时,大小中资银行纷纷加快了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步伐,“转型大战”趋于白热化。

  零售业务利润快速上升

  零售银行业务曾经被视作高成本的“苦差事”,如今却成为了香饽饽。这绝非国内银行头脑发热,而是基于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的判断做出的选择。据了解,2002年至2004年,花旗银行的法人业务利润出现较大波动,但零售业务利润呈快速上升趋势。

  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国际领先大银行的战略重点。企业直接融资和金融脱媒趋势的发展,导致银行的贷款业务逐渐萎缩,零售业务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2005年,国际性大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普遍在40%至55%之间。

  如今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契机,是国内居民的财富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居民对于投资

理财、个人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需求日趋旺盛。

  按国际通用标准衡量,国内拥有百万美元以上资产的个人已达25万人。由于零售银行业务涉及居民的生活、消费、投资等方方面面,与证券、保险、基金等多个金融市场有非常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因此,国内零售银行业务有较大市场空间,零售银行市场进入了迅速发育和高速成长的时期。

  中资银行纷纷转型零售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2004年年底明确提出,招行要转型为中国最好的零售银行。招行于2005年初提出了零售银行战略,计划在三年内实现零售业务占全行业务总量20%的目标。

  建设银行提出做“一流零售银行”战略以来,与美国银行的合作步步加深。

  光大银行在沪实施“公司业务集约化经营改革和网点零售业务转型”计划,将在未来5年把上海分行零售业务由目前的10%占比,提高到31%到37%左右。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拥有330个营业网点,与澳新银行战略合作,重点放在零售业务领域,今后三年还由澳新银行提供4100万元的技术支持基金。

  深发展的目标同样十分明确,3年内零售业务在全行业务占比超30%,利润占比超25%,5年内分别上升到50%和40%,2010年基本实现零售银行转型。

  华夏银行引进德意志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对德意志银行来说,入股目标直指快速发展中的中国零售银行市场。

  国内银行转型道路坎坷

  此前,工行之所以敢于提出“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战略目标,是因为其本身已在国内个人金融业务中处于老大的地位。据称,超过1/10的中国人是工行的客户,近1/3的国内职工由工行代发工资。近年来,工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迅速,在全行利润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个人金融业务的贡献率已近40%。

  然而,想成功转型成为零售银行并非易事。中资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不是没有走过弯路。前两年,房贷和车贷被列为发展重点,车贷更是上演了不顾风险的客户争夺战,结果不少银行自吞苦果,房贷数量呈萎缩、质量呈下降。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不景气,以及流动性过剩压力的背景下,各银行又争相举起理财大旗,发行

理财产品成为新的热点。

  上海银监局的调查显示,中资银行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突出表现在三方面: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多,原创型和再创型较少;创新技术含量低;创新靠外力推动,内部驱动不足。这些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中资银行的零售银行转型,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暴露出软肋。

  银联信分析:

  银联信认为,在中国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中资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的道路更加艰难。第一,国内银行面临着客户资源流失风险。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有30%的被访者表示会因为外资银行的进入而扩大自己的银行储蓄,且“跳槽”外资银行的主要是高端客户,中资银行将承受巨大利润损失。再者,“零售银行转型大战”白热化,势必引发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资银行不约而同地提出相同的目标,个个都争取在转型中有突破,能抢占先机。一方面导致银行在产品开发运作的过程中,客户的需要与利益不能被充分考虑,出现一些所谓的“

霸王条款”,银行信誉整体下滑;另一方面,各家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产品同质化问题愈见突出。此外,后续营销服务往往跟不上新产品、新业务创新的步伐。

  [本文由银行联合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