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光伏产业两脚踏空 风险凸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 13:40 银行联合信息网

  摘要:光伏产业创造了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财富神化,但耀眼光环下却隐藏了不可小觑的危机。95%的原料依赖进口,国内自给率不足10%,原料牢牢把握在美、日、德等国手中;95%的市场在海外,几乎全靠千里之外的德国市场来支撑,然而德国已逐渐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并且德国正在酝酿对进口光伏产品实施相关限制政策。“两脚踏空”,大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堪一击”。

  在过去三年间中,我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保持着平均30%的增长速度,创造了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财富神化。目前,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迎来了一波汹涌的资本热潮,甚至连杉杉、春兰等业外资本也开始对光伏进行疯狂的“押注”。华平、JP摩根、高盛等大佬也纷纷带着大把现金欲挤入其中。目前,我国光伏企业猛增到400家左右,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市公司在短短三年内也达到12家之多。这股投资热潮仍在继续,2006年中国大陆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将比2005年增长近10倍。

  然而,耀眼光环下的中国光伏产业却隐藏了不可小觑的危机。中国光伏企业面临原材料、市场的瓶颈,95%的原料依赖进口,95%的市场在海外,这种“两脚踏空”的经营方式蕴涵的风险,可能让光伏企业特别是新投资的企业举步维艰。

  95%的原料依赖进口

  就主要原料晶体硅来说,高纯度多晶硅在我国极度短缺,国内自给率不足10%,绝大部分需要依赖进口,原料牢牢把握在美、日、德等国手中。2005年我国光伏产业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2691吨,而2005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即使全部供应光伏产业,也仅占市场需求的2.6%,大量的缺口只能依赖进口。2006年,全球晶体硅原料短缺比例将达到28%。

  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使我国失去了原材料市场的主动性。原材料厂商形成了限产和价格同盟。过去两年中,硅料的价格翻了将近一倍。全球多晶硅价格由2004年的20美元/公斤涨至近300美元/公斤。

  目前我们光伏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进口多晶硅原料,经过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片生产、把电池片组装成“太阳电池组件”,制成成品出口。在行业分工中,这些都是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环节。

  95%的市场在海外

  中国光伏企业的产品95%以上出口国外,主要市场分布在南欧一带,其中德国是最大的买家。可以说,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几乎全靠千里之外的德国市场来支撑。

  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2006年下半年开始,德国已逐渐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光伏产品开始外流,汉堡港出现了大量压港现象。随着德国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下降5%,只有6%的投资收益使得德国市场的需求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德国正在酝酿对进口光伏产品实施相关限制政策。2000年施罗德担任德国总理后出台《可再生能源优先法》,政府的补贴激发了居民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作为投资的积极性。虽然欧洲本土技术实力很强,但是从投产到满足市场还有一段时间,这就给了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巨大的成长空间。但这一梦幻时期似乎即将结束。2005年德国大选时,德国政府的“绿电”补贴机制遭到了现任总理默克尔的质疑。默克尔曾攻击施罗德政府的能源补贴政策最终受益的是国外光伏企业,并声称要出台修正案对德国进口光伏产品进行限制。预计2007年即可出台。

  由于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德国光伏产品价格首次下降。目前,国内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德国市场已经出现亏损。表面上如日中天的光伏发电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银联信分析:

  中国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的产业,一直处在夹缝中。国内企业的命运,取决于海外市场的需求与紧缺的原材料供应情况。这是极不正常的状态,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中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可以说,中国许多太阳能电池企业只是戴着高科技帽子的来料加工企业。迄今为止,已有G天威、航天机电、乐山电力、南玻等13家A股上市公司以直接投资或是股权投资的方式涉足光伏产业链,从相关资料来看,大部分公司投资的都是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仅有几家公司在原料硅、硅片、电池等方面形成较完备的系列。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原料供给不足将严重制约太阳能光伏市场发展。

  德国开始酝酿政策限制是世界主要光伏输入国限制进口的开始。一旦其他国家效仿德国的做法、对光伏产品进口实行限制,我国又没有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急速增长中光伏产能将无从消化。

  大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临。然而温暖宜人的气候里,却隐藏着寒流,当寒流来袭的时候,每个人的御寒措施和能力是不一样的。2007年对于国内光伏产业来说,将是转折性的一年。在市场拐点到来时只有具备一定实力和品牌的企业才能得以生存。

  从长远看,光伏产业是朝阳产业,值得银行投资,只是银行应注意侧重点。对光伏产业的上游产业硅材料企业和项目的投资可考虑加强,但也要仔细审查。对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投资应收紧。对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企业的授信可稍微放松,对新投资的企业应特别注意,慎之又慎。

  [本文由银行联合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