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浙江产业集群弊端显现 信贷投资需谨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7日 13:31 银行联合信息网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省的经济迅猛发展,产业集群经济在浙江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产业集群的弊端也逐日显现,主要体现在遏制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创品牌的冲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据最新数据显示,浙江57.52%的企业没有投入科研经费,仅18.10%的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这无疑凸显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绍兴的轻纺、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永康的五金、温州的皮鞋、乐清的低压电器、诸暨的袜业等,星罗棋布的产业群成为浙江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生产基地。然而在这幅兴盛的图景背后,却掩盖着巨大忧虑,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企业将无利可图而迅速倒闭,这是长三角众多企业主经常提到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背后,隐约看到了产业集群走向隐忧衰微之路的前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块状经济在浙江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15826亿元,这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4%,企业总数30.84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19065家,从业人员约800多万人。

  可以说产业集群占据了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块状经济主要产品中,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有78个,主要有纺织、服装、电气、通用设备、交通设备、金属制品、电子、皮革、工艺品等。

  虽然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曾赋予浙江经济灵活性和动力,但很多都没有好好装备自己,去应付现代快速转变的挑战,大部分的浙江中小企业都不具有能在全球市场参演一角的规模、资金或营运窍门。这样的中小企业集群在全球化国际竞争中经不起考验。

  资源小省浙江在改革开放后依靠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演绎了一个快速造富的“

神话”,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四。仔细研究会发现,浙江产业集群的致命伤与
意大利
非常相似。

  从近年来的新生增量看,浙江大部分是原有区块的扩张或扩散,源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新生区块不多。从2000年到2004年,全省块状经济总产值增量约9830亿元,真正源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新生区块仅29个,总产值约889亿元,分别占新生区块的12.7%和27.9%。这导致浙江省民企在开发方面,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从主要区块在全国全球的行业地位看,浙江大部分是生产加工基地,处在价值链的末端。总体上看,浙江块状经济产品低档次、低附加值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在模仿创新为主、价格竞争为主阶段。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不快、开发新产品能力薄弱、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是浙江民营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辣手问题。

  银联信分析:

  我国浙江民企在一开始就选择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另一方面产业集群能使中小民企一开始采用模仿和仿冒手段迅速投入生产,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内,由于企业上下游之间、配套企业之间同在一个不大的区域里,配套产品的物流成本低,配套企业之间比较熟悉,诚信度高,交易风险也就很低。这容易使一个不起眼的产品和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得很大,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也很快能占有一席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产业带中一个企业或通过模仿或生产出一个新产品,如果市场销路好,整个产业集群的同类企业会蜂拥而至,通过仿冒生产这种产品,这样导致产业集群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巨大的产能规模,产生难以估量的规模效应。

  但是,块状经济的发展,导致浙江产业出现了以下三方面的缺陷,一是专业化分工协作主要集中在纵向工艺分工领域,以降低生产成本为主,而横向功能分工发育明显迟缓;二是大多尚未形成集体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大多不掌握核心技术;三是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基础上,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等专业化要素缺乏,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但从部分块状经济表现出的同类企业高度集聚、产业链延伸、专业化服务机构逐渐发育等特点看,块状经济已经有向产业集群转型的趋势。

  由于,民企发家起于模仿和仿冒,发展到一定阶段仿冒就成了民企发展最大的障碍,甚至是杀手。产业集群内由于企业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在成本与价格之间的竞争,所以创新能力很难增强。这样在集群内同类企业的恶性竞争难以避免,相互压价、低价竞争必然愈演愈烈。最后的结果是,低价优势成了产业集群在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唯一的核心

竞争力

  [本文由银行联合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