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银行业并购风头正劲内外双向有待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 09:17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周萃

  继中国建设银行于8月斥资97.1亿港元收购美国银行(亚洲)100%股权后,日前市场又传出消息,称中国工商银行有意向东南亚拓展业务,收购印尼PT Bank Halim Indonesia银行。

  与中资银行在境外的小幅“试探性”动作相比,觊觎中国资本市场已久的国际金融机构的收购兼并活动也加快了步伐。

  11月21日,外资银行在境内再下一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澳新银行)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澳新银行表示将出资2.52亿美元(约20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农商行19.9%的股份。这是继国际金融公司和汇丰银行入股上海银行、花旗银行入股浦发行之后,国际金融资本又一次参股上海本地商业银行的行动。

  全面开放旋踵将至,中外资银行纷纷加快境内外并购步伐,所为何来?

  对中资银行而言,迈出跨国并购第一步,符合其在改制上市后向“国际一流”银行努力的既定路线。翻开世界银行史,可以发现,几乎世界上任何一家知名银行,无不是通过不断的并购扩大经营范围、增强竞争实力,从而提高知名度,跻身世界大银行之列的。据统计,美国所有资产超过200亿美元的大银行几乎都是通过收购合并产生的。通过并购,资产2000亿美元以上的6家银行控制了全美银行资产的70%,确立了美国作为金融业超级大国的地位。

  从外资的角度来看,目前

中国经济在全球增长的态势一直向好,投资中国的银行业,抢占未来经济最活跃的市场先机,无疑是最有眼光的投资。“海外投资者对国内银行如此青睐,一方面源于
人民币升值
前景下对中国银行业盈利前景看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确确实实地尝到了投资中国银行股的巨大甜头。”有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屈指算来,从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首度入股光大银行始,外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已进入第11个年头。

  银行并购资本在境内外市场如此聚合,与当前国际金融并购大潮也不无联系。在今天,“并购”已成为2006年全球金融业的主旋律。除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出资102亿美元竞购欧交所,意欲打造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平台外,还有西班牙最大的银行桑坦德银行以120亿美元的价格并购英国的李斯特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以108亿美元吃进意大利Unipol保险公司,以及德国最大的银行德国银行斥资8.59亿美元收购柏林银行。最近,由美国花旗集团牵头的中外金融财团出资24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中国广东发展银行85.6%的股份。据金融数据供应商Dealogic的11月份报告,全球并购金额已跳涨至3.39万亿美元,为有史以来最高。其中,全球金融机构资助的收购业务量达6013亿美元,占全球并购量的17%。

  并购究竟魅力何在,使其如此风靡?“并购意味着公司产权的变动,被并购方可能丧失公司产权,迫使他们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强化公司治理;并购也意味着公司高管层的变动,被并购方往往要由并购方接管;并购实现后,往往都会伴随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这都有助于催生优良的公司治理结构。”

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杨再平如此表示。也就是说,从市场行为主体这一微观层面来考虑,市场性并购是构建稳健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催化剂。

  从宏观来看,银行并购有利于中国银行业整体发展的稳健有效。“一个行业发展是否整体稳健有效,首先取决于进退自由度。”杨再平说:“只有当一个行业不断地有进有退时,这个行业才会是动态有效的。”

  然而,令中国银行业尴尬的是,对比外资内购的热闹,内资外购和内资之间相互并购显然要冷清得多。业内早有预测,银行业改制阶段性“收官”之后,并购将成为业内又一轮重要表现,特别是那些与较大对手竞争不具明显优势的中小型银行。然而,从最近的澳新银行入股上海农商行和花旗顺利入股广发行,到今年早些时候上海银行和南京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加拿大丰业和国际金融公司入股西安城市商业银行,其间活跃的多是境外资本,中资银行鲜有涉足。

  并购的“市场性”不足,显然已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问题存在。所幸,借助市场性并购提升竞争力,包括国有大银行在内的一大批内资银行已经开始初步“试水探路”。未来,内资外购、内资互购将同外资内购一道,共同促进市场的“充分活跃”和“稳健有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