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资银行:上市之后路途依旧漫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 16:17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赵红梅

  2006年,被业内称为“中国银行上市年”。大型商业银行成功上市成了中国银行业深刻变革的重要标志。

  2006年12月11日,我国银行业将迎来全面对外开放。中国的银行将如何面对?

  在日前的“中国论坛:推动协调增长”上,与会者认为,如果说银行业改革是场马拉松,那么成功上市后的中资银行已初战告捷。但要想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有很长的赛程要跑。

  财务重组“治标”

  公司治理“治本”

  中国

银监会监管一部副主任董铁峰表示,国有商业银行通过重组、设立股份制公司、实行股权多元化、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现在取得成果显著。但我国商业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境内外上市只是走了第一步。

  “财务重组只是一次性的,国有商业

银行改革更需要标本兼治。财务重组是‘治标’,公司治理则是‘治本’,公司治理没有改善,则商业银行得不到良性循环,财务重组的财务成本可能会消失殆尽。通过股权多元化使银行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公司治理改造,让银行真正成为流程银行,是‘治本’的出路。”董铁峰说。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也持相同态度。他认为,虽然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的银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业务结构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盈利仍以利差收入为主,特别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仍非常低。

  “中国的资本市场80%以上是靠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这意味着很多风险由银行来承担,而这种结构还能维持多久是个疑问,综合经营也成了中国银行业新的挑战。”曹远征说。

  曹远征认为,首先,改善整个资本结构是关键;其次,各银行要引入现代银行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的规范化,产品要多元化,经营风险和操作风险管控能力要增强。同时,他呼吁中国监管机构能够适应这种综合经营的需求,为综合经营提供更多便利。

  穆迪亚太区副总裁颜湄之说:“中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变公司的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确确实实提高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能力。改革不仅要做到‘形似’,更要做到‘神似’。”

  银行业改革路途依旧遥远

  “我们给中资银行的平均财务实力评级是E+。中国大型银行的改革已步入正轨,得到国际认同,穆迪对这些成绩充分肯定,大量报告对一些银行评级做了上调,特别是财务实力评级和短期评级。我们认为中国几年的改革和监管措施已巩固了银行业的运营状况,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性的风险。”颜湄之表示。

  穆迪给中资银行的平均财务实力评级是E+,仍是全球范围内最低水平之一。穆迪给出的原因是:中国银行体系资本金相对较低,资产质量较差,盈利水平仍低下,导致银行体系的财务基本面依然疲弱。

  颜湄之表示,银行偿付能力的可持续性以及

竞争力的提高将最终取决于各银行经营模式的转换。中国银行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方向是很好的,但改革深化仍需继续。中国的银行应改进财务报表和风险管理这两大关键领域,为登上全球金融服务舞台奠定基础。改革过程会是长期的。”颜湄之说。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说,以前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东部城市,或几个重点产品。当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外国成熟的产品运用到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竞争瞬间在全国彻底铺开,性质也完全改变。今后两三年内,竞争将首先从几家大的银行开始。

  记者在会后随机采访了几位市场人士。他们表示,虽然建行、中行等进行了大规模改制上市,但商业银行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运作尚未进行,外部监督机制、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效率、决策机制等方面进展依然较慢。今年以来,信贷增幅和货币供应增幅过快、不良贷款新增问题也在考验各大银行,中国银行业改革还只是迈出了一步而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