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经济观察:银行重组中引智应胜于引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5日 15:16 国际商报

  越是到了即将落幕的时候,越是高潮迭起。广东发展银行重组注定吸引金融界的眼球。美国花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以下简称法兴),正在展开最后的较力,这场马拉松式的并购案正小心翼翼地等待着它的最终命运。

  而迄今为止,国有三大商业银行的改革重组乃至上市进展顺利。在过去12个月中,中国银行业吸引了近200亿美元的战略性股权投资,而在此前50年里,这个数字还不到5000万美元。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这些都算得上是阶段性的成功,中国政府对此也表示满意。

  然而,这也为批评人士提供了所需要的靶子。怎么能将金融系统中这些“皇冠上的明珠”以如此低的价格和如此优惠的条件,在个人投资者愿意支付两倍价格而且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就卖给战略投资者?

  争论主要来自于价格谈判方面,由于体制原因,进入者均对中资银行的定价打了不同程度的折扣。首先是社保、用工政策、高管激励机制和税收问题。外资很难理解一家银行为什么需要五六十万人,遑论数十万的退休职工;在用工政策方面有很多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做法,税收政策外资也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另外,高管不能全部按照市场化方式聘任,反映在价格上也只能是打折。其次是

不良资产问题。中国多数银行都有大量不良贷款历史记录,在外资看来是需要大打折扣的。此外,国有
商业银行
不能出让控股权问题、适用会计准则问题等,也为中资在价格谈判中处于被动。

  尽管如此,所有谈判的最终价格仍然实现了净资产的溢价。溢价主要根据是网络和客户的规模,由于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原本因盲目扩张而获得的网络和客户资源,可以实现统一的管理和分类,这是一个溢价的重要因素。

  然而,仅凭定价来看待问题可能存在误区。中国的银行已经获得了政府注入的大量资金,并拥有足够的资源推动今后几年的增长。中国银行业真正需要不仅仅是资金,更需要自律和管理。而战略投资者在这些领域能够发挥个人投资者难以起到的作用。这就意味著要以能够吸引长期持股而不是短线收益的价格出售股份,而中国在与全球银行业巨头结成战略性投资者的过程中已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引“智”,而非引“资”。无论哪家竞标团胜出,这场竞逐真正的赢家———广发银行的前股东广东省政府,理应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记者 齐薇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