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茅于轼:期待商业性小额贷款进入农村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 04:28 第一财经日报
彭友 霍侃 昨日,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深圳表示,正在期待中国银监会发布一个方法,使以营利为目的小额贷款能进入农村。 茅于轼在“2006深商峰会”上说:“这样一来,几千亿的资金能够立刻进入农村,农村的贫穷面貌马上就能改变。” 早在1993年,茅于轼就在山西临县开展扶贫性的小额贷款试点,目的是帮助穷人们解决一时的困难。到2004年,小额贷款组织的摊子虽然做大了,但依然推广不开,因为“这是慈善工作,有兴趣做慈善的人终究是少数”。 在他看来,解决之道在于把这个“慈善事业”改为商业性。而这与今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纳斯所从事的工作“不谋而合”。 会前,茅于轼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谈了他对商业性小额贷款的期待。 《第一财经日报》:你觉得扶贫性的补贴式小额贷款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茅于轼:补贴式贷款的最大弊端是不具有持续性。而且这些钱通常给了能“借到钱”的人,真正的穷人却很难借到。在这方面,国有企业做得不够好,还是应该由民营企业来做。 《第一财经日报》: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是否有望拿到银行牌照?你觉得大概要多长时间? 茅于轼:拿到银行牌照的希望比较大,但时间说不好。最近,今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纳斯访华,给中国带来很大触动,引起了业界的反思。 《第一财经日报》:小额信贷机构在中国生存艰难,你觉得根本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茅于轼:根本原因是政府对金融的垄断。政府应该制定登记办法,使符合条件的机构都能进入,而非采用审批的形式。 《第一财经日报》:你认为进入者应该符合什么条件? 茅于轼:第一,对资本要有最低要求;第二,贷款要有最高限度,数额应是几千块钱,不能上万甚至上十万;第三,要有健全的治理结构,要有董事会,还要有责任承担人——这样他才有压力去掌控企业的运营;第四,对吸收存款的数额要有限制,至少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后,才能给予提高;第五,要接受监管,财务、账目要透明。 《第一财经日报》:你怎么看待目前外国机构试图协助国际小额信贷机构进入中国? 茅于轼:目前进入中国的大多是联合国等非商业性信贷机构,但只有商业性的机构才有前途。而且这些国际机构产权不明确,很难界定谁是所有者,这势必阻碍其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你认为发展中国自己的民间资本和引进国外机构二者相比,哪种形式更好? 茅于轼:只要是商业性机构,不管是国际性的,还是民间的,都应该欢迎。当然,中国现在并不缺民间资本,关键在于监管机构要放开相关的限制。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