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曙松:全面开放在即 我国金融监管面临考验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转眼间,中国入世将满5周年。今年底,外国金融机构将被允许在内地提供全面的银行服务,不受顾客地域和币种的限制,也就是说外资银行将享受彻底的国民待遇,中国将开始真正置身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的大棋局。 伴随全面开放的日益临近,一系列中国宏观金融的重大命题 ———怎样保证中国金融稳定的同时推进金融架构的重塑?在承诺兑现市场开放的同时也要分享全球金融的成长果实和经验?在开放过程中如何把握国家金融主权和金融安全……它们更加突出地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也为国际社会所瞩目。 五年后的今天,当时钟再次指向11月10日,中国的银行、保险、银行卡市场已历经了一系列的蜕变和革新。再次站在这一时点,我们试图去回首曾经的探索,但更像是站在崭新的起点。 □特约撰稿 巴曙松 入世五年,中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市场均取得了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发展迅猛,且后劲十足,中国金融机构也在竞争中逐渐壮大,中国的监管也开始逐步和国际接轨。 外资银行表现稳健 入世后的头两年,外资银行表现出各种不良反应,在中国银行业中的总资产占比下降,盈利情况不稳定,信贷风险突出,分支机构收缩。中国金融年鉴资料显示,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和其营业性机构数量均在2002年出现下滑。2003年之后,外资银行表现反弹,至今一直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人民币和外汇存贷款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市场份额在近两年也逐渐扩大,不良贷款率逐步降低,这种趋势在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尤其明显。 在信贷市场上,人民币和外汇存贷款增长速度均相对较快,市场份额在近两年也逐渐增加,不良贷款率逐步降低。特别是在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如上海,外汇贷款占比已达54.8%,人民币业务资产总额五年增长253.6%。外资银行利用其丰富的国际经验,在规定的12项基本业务范围内,发力开拓业务,经营的业务品种达100多个,特别是在银团贷款、贸易融资、零售业务、资金管理和衍生产品等业务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保险业作为金融业中最为开放的行业,于2004年12月11日全面对外资开放,此后中资保险公司一直面临着外资保险公司的挑战。到2005年,中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 8.52%,而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48.45%,外资保险公司增长后劲十足。外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迅速上升,2005年外资保险公司的寿险保费和财产保险保费在全国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8.9%和1.3%,各自比上年增加了6.3和0.1个百分点,在北京、上海、广东地区,外资寿险的份额分别为 51.86%、19.79%、12.24%。 下月迎来全面开放 下个月,银行业将全面开放,根据WTO有关协议,中国将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对象限制,向外资银行开放国内居民个人人民币业务;取消现有的限制所有权、经营及外国金融机构法律形式的任何非审慎性措施。保险业除外资介入寿险领域只能采取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外方股份比不得超过50%的限制以及外资保险公司不得经营法定保险业务的限制外其他设限均已放开。 全面开放后,并不意味着所有外资金融机构就可以在国内畅通无阻,以法人为导向的政策、对人民币业务的规定、投资入股中资银行股份比例限制等将使一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受限。对于外资金融机构来说,非法人银行将不能享受开放的优惠条件,而设置独立法人机构意味着必须接受与中资银行同等严格的监管。 金融监管面临挑战 中国承诺将在 2006 年底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但仍需满足“开业三年,连续盈利两年的条件”,而何时放开外资在非上市银行中的持股比例上限,目前也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对于保险业,根据入世协议,外国保险公司进入寿险领域只能通过建立中外合资公司的形式,因此,入世之后新成立的外资寿险公司均为合资公司,由于寿险业的社会性,国家对独资保险公司的设限暂时不会放开。 中外资金融监管需要与国际接轨。入世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需要由以前过多强调的市场准入监管转向市场运营的监管,以寻求建立一整套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实现监管与国际接轨。 在过渡期内,内资和外资金融机构在不同领域分别享有不同程度的政策优势和政策的劣势,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展开,例如外资银行在客户和地域方面受到的限制多一些,但是在税收优惠、同业借款的期限方面则得到了较之内资银行更为宽松的政策条件。例如在所得税上外资银行享有15%的税率优惠,而中资银行必须缴纳33%的所得税。目前,中国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的工作正在讨论之中,目前基本上已经没有法律障碍;而即将推出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也体现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与国内相接轨的思想。 另外,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混业经营取向的监管也已经提上日程。在过渡期内,中国虽然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体制,但对外资金融机构母公司的混业经营却难以有效监控。中国正在致力于研究建立更高层次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于外资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监管必将纳入日程,监管框架应该会包括对于合格战略投资者的遴选标准,外资入股中资的具体数量,分支机构的设立标准以及业务经营的具体审批制度等方面,强化对外资银行的全面风险监管。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本报实习记者 李春燕 整理) ■资料链接 外资参股入股中资银行一览 2001.12汇丰银行 香港上海商业银行 国际金融公司(增持)上海银行8% 3% 2% 2001.11国际金融公司南京市商业银行15% 2002.08花旗集团浦东发展银行4.62% 2002.09国际金融公司 加拿大丰业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12.5% 12.4% 2003.11国际金融公司 淡马锡中国民生银行1.08% 4.55% 2004.3恒生银行 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GIC) 国际金融公司兴业银行15.98% 5% 4% 2004.06新桥投资深圳发展银行17.89% 2004.8汇丰银行交通银行19.90% 2005.03荷兰国际集团(ING) 国际金融公司北京银行19.9% 5% 2005.8 2005.9苏格兰皇家银行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亚洲开发银行 瑞士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银行16.8% 2005.9美国银行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建设银行9% 5.1% 2005.9德意志银行华夏银行13.98% 2005.4澳洲联邦银行杭州商业银行19.9% 2005.7德国国际合作储蓄银行基金 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南充商业银行3% 10% 2005.12高盛投资团 (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中国工商银行7% 2.5% 0.5% 合资证券公司一览 证券公司名称设立时间外资参股公司持股比例(%)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1995摩根史丹利公司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香港名力集团34.3% 7.35% 7.35%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2.3.25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49% 华欧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3.4.25法国里昂证券33% 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3.11.26法国巴黎银行33% 海际大和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4.11月底大和证券SMBC株式会社33% 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4.12.2获准组建高盛公司33% 华安美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5.1.27美林(亚太)有限公司33% 瑞银证券2005年9月获批瑞银集团49.67% 合资基金公司一览 基金公司名称设立时间外资参股公司持股比例(%) 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2.6.13瑞士银行股份有限公司49% 湘财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2.7荷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39% 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3.5.28通过定向增资扩股参股申请获准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27.7% 泰达荷银基金2003.2.27荷银参股,2004.1.8 由湘财合丰更名为湘财荷银,2006.4.27 又更名为泰达荷银荷银投资管理(亚洲)有限公司49% 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2.12.27荷兰投资30% 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3.2.13法国兴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33% 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3.3.25德国安联集团33% 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3.4.3比利时富通基金管理公司49% 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3.6.12美国景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49% 申万巴黎基金管理有限 公司2003.12.31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33% 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4.3.29美国保德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33%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4.5.25摩根资产管理(英国)有限公司49% 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4.6.28美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6.5% 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6.21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25% 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8.4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30% 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6.10中融基金更名为国投瑞银瑞士银行股份有限公司49%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4.11.15坦伯顿国际股份有限公司49% 友邦华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4.11.18AIG 全球投资有限公司49% 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9.19美国信安金融集团25% 信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9.30英国保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3% 汇丰晋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11.16HSBC Investment(UK) Limited49% 外资参股入股中资保险机构一览 2000.9苏黎世保险公司 明治生命保险公司 国际金融公司 荷兰金融发展公司新华人寿10% 4.4% 6% 4.5% 2000.11瑞士丰泰人寿保险公司 卢森堡洛易银行 新政泰达投资有限公司 日本软库银行集团泰康人寿共25% 2001富通集团太平人寿24.9% 2002.5ACE 天平再保险公司 ACE 北美洲保险公司 ACE 美国公司华泰保险22.13% 2003.4.21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有限公司MILLEA 亚洲有限公司生命人寿24.9% 2002.10亚洲联合企业有限公司 新鸿基地产保险有限公司 香港亚洲保险公司 泰国盘古大众保险公司 印度尼西亚保险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10% 2004.9瑞士再保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中再资产管理10% 2005.4澳洲保险集团太平洋产险24.9% 2005.5汇丰集团平安保险19.9% 2005.8泰国盘谷银行 亚洲投资公司 住友保险人保寿险公司10% 10% 29% 2005.9凯雷投资 美国保德信金融太平洋寿险24.975% 资料来源:中国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网站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