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银行业:狼来了但并不凶残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 12:04 《经济》杂志
在这位外资银行高管看来,“狼来了”的比喻失于夸张。即使政策全面开放,中、外资银行之间仍将长期保持相安无事的关系 文/本刊记者 欧国峰 随着11月份的迫近,中国内地银行业将告别政策温床,直面世界级的竞争。“狼来了”的呼声由此再起,正如5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情形。但事实上,在过去的5年内,尽管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但“狼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凶狠”,但这一次,故事会否有所不同? 9月8日,在北京金融街一处高耸的写字楼内,《经济》记者拜访了加拿大皇家银行中国区负责人、北京分行行长陈林龙。对中国而言,加拿大皇家银行既是“旧识”,又是“新好”——2000年12月,加拿大皇家银行惟一的在华分行上海分行退出中国;今年2月,加拿大皇家银行换址北京重返中国。作为一名曾经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担任要职,又有机会深入观察外资银行的资深金融人士,陈林龙对中国的金融业变局有其独到视角。 在陈林龙看来,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而是相互借鉴、相互依存,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如此。 中、外资银行相处之道 《经济》:对外资银行,内地舆论界和业界从恐惧“狼来了”到逐渐平静,是因为外资银行尚未大动干戈,还是竞争激烈程度原本就没有想象的严重? 陈林龙:目前,在中国的外资银行分行、支行有200余家,外资银行代表处也有200余家,这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一些新鲜空气。但中国内地银行本身发展也很快,特别是从2000年以后的五六年间。我自己也在国内银行的总行机构干过多年,“狼来了”的说法不是很可靠,双方事实上是相互借鉴的过程。 《经济》:能否从整体上概括当前中、外资银行的相处态势? 陈林龙:如果把中资银行的经营态势看作“面”,那么外资银行可说是主要在某个“点”做,这样双方可能会在某些产品上存在竞争,但不会是全面竞争。对中资银行来说,外资银行的存在只是“把一个蛋糕取出一小块”。 目前,外资银行在华经营业务各有特点,有的集中在个人理财、有的集中在存贷款业务、有的集中在资本市场,都不可能构成对中资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面竞争。 《经济》:11月份银行业全面开放之后,局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陈林龙:全面开放之后,外资银行中专注于发展零售业务者会从中受益,但这也有一个过程,同时变化不会非常大。 这是因为,政策因素只是制约外资银行大规模开展零售业务的一个方面,外资银行还有其基础、成本方面的制约。目前,一家外资银行在中国最多有二三十个网点,但中资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有多达数千个网点,外资银行因此只能在经营策略上采取“picking”(抓取)的方式、各有侧重。其结果,就是在高端业务上,外资银行所得就是中资银行所失去的;而在零售业务上,很难说是竞争只能说是合作。在零售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大规模自建网点的成本会很高、通过与中资银行结成伙伴关系会更有效。譬如,澳大利亚银行就是不自建网点而采取与中资银行合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将来会流行。 《经济》:外资银行对专业人才的争夺,也是目前谈论较多的话题,您对此如何看待? 陈林龙:目前,外资银行在扩充时确实遭遇人才瓶颈,英语好、对外资银行的宿主国很熟悉、对中国国情和业务也熟悉的人才稀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中资银行的人才会造成大量分流。 外资银行的人才来源有“三个三分之一”的说法,分别指来自其他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和高校。其中,从中资银行招募的员工,大都是从总行和大城市分行而来,而这些人除了薪酬考虑还有工作环境、晋升预期等经济因素之外的考虑,所以对中资银行人才的流失有影响,但不会很大。 银行经营的规律和趋势 《经济》:“二八法则”在银行经营思路中似有蔓延之势,但也有学者指出该规律并不适用于银行业服务,在您看来呢? 陈林龙:“二八法则”只是一个大致的描述。事实上,在中国是5%至10%的客户带来85%至90%甚至更高的利润,纯粹从追求利润的角度应将服务集中于高端客户。当然,高端客户由银行提供的资源也更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不是那么精确。但无论如何,高端客户是将来各银行的争夺对象。 《经济》:综合经营在中国已由禁止到放开,会否成为一种趋势? 陈林龙:实际上,综合经营的源起首先是有客户需要,加拿大皇家银行在综合经营上有较强优势,这正反映到其经营理念“client fist”(客户至上)。在中国,目前客户的金融需求和前几年很不一样,过去是以年为单位来评估这种变化,现在则是以半年为单位,除了银行能提供存、贷款服务这些最“原始”的业务之外,客户还希望通过专业人员去投资,那么银行基金是很好的做法,目前已有3家;高端客户提出,现金资产较多需要有个人理财,那么银行也需要相应服务;有企业用户希望直接上市融资,某行业的三四名希望通过购并成为一二名,需要银行提供投资银行业务……客户需求提高,迫使银行相应改善服务。 中国要做好综合经营,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怎样找到合适的人;其次是风险控制;再次是怎样与国际接轨。成败关键,就在于怎样护理好这三者的关系。 《经济》:银行的综合经营方向,势必和分业经营格局下的其他非银金融机构产生竞争,两者的关系会如何演化? 陈林龙:在银行走向综合经营的过程中,尽管其他金融机构也在做相同的业务,且可能在研发等方面占有先机,但因规模有限影响力也小,而银行凭借自身规模和实力会很快超越,从而将其“包容”,即其作为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的代理。 《经济》:政策因素历来对中国银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最近中国银监会修订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就是一例。如何评价这种现实? 陈林龙:站在监管层的角度,《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修订确有必要,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政策因素,在当前中国国情下,实际上会有助于控制系统性银行业风险的发生。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