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应植入普惠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 04:07 第一财经日报

  霍侃 张喆

  17年前,21岁的云南省弥勒县农民缪应琼从当地农村信用社借了2000元的小额贷款,开始养牛;现在,她拥有一个有100多头牛的养殖场和一个酿酒厂,总资产100多万元,年纯利润10万元以上。

  17年来,缪应琼“借了排(还)、排(还)了借”一共从农信社借了40多万元,“以后还要继续借,因为我们还要扩大规模啊。”正是为此,缪应琼获得了“2006中国银行业协会(花旗集团)微型创业奖”乡村非农业的一等奖。

  缪应琼能够脱贫致富,除了她思路很活、能吃苦之外,很关键的一点是17年前她从农信社得到了2000元的启动资金。但是,在今天的农村,仍然有很多农民的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介绍,2005年国内农业贷款只有1.5万亿,占整个贷款余额19万亿元的5.92%。

  而此前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曾算过一笔账,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前,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为15万亿~20万亿元。

  目前从金融的构架上看,农村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都已具备。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杜晓山教授认为,解决“三农”资金短缺问题,不同类金融机构的市场要细分,现在名义上不同机构之间有细分,但是实际上基本只有农信社一家是主体。

  现在在农村,农信社是发放小额信贷的主力军,1.5万元亿农业贷款中,90%左右来自农村信用社。杜晓山认为:“与国际上健全的制度和理念相比,农信社这样的正规金融机构做小额信贷仍然存在巨大缺陷,理念不对,方法不对。”他说,现在很多农信社只是一次性贷给农民钱,而且农信社认为做农民小额信贷比较辛苦、成本高,与自身的定位不一致。

  杜晓山说:“我们应该接受更新的金融理念——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一个专门的小额信贷工作部门)新近出版的《服务于所有的人——建设普惠性金融体系》一书提出了普惠性金融体系的框架,认为只有将包括以穷人为对象的金融服务有机地融入金融体系,才能使过去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大规模客户群体获益,最终这种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能够对发展中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包括过去难以到达的更贫困和更偏远地区的客户开放金融市场。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茅于轼教授认为,现在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根本上是因为国家对金融的垄断。他希望这次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穆罕默德·尤努斯访华能推动政府在金融垄断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对小额信贷开放,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精神和理念,开辟农村金融的新天地。

  杜晓山认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也非常重要。他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应该尝试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但是在实践中一直没有落实,如果国家有政策鼓励、并提供融资渠道和相关培训,有了政策环境,民间会有很多热衷于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的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