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我国煤炭开发深受生态灾难困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 15:24 银行联合信息网

  摘要:地表塌陷、地下水破坏、植被衰退等已成为我国煤炭采区的共性问题。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地,由于煤炭资源的大面积、大规模、高强度开采,矿区生态系统失衡问题进一步突出,煤炭开发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矿区社会安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黑色生态灾难”。随着国家整顿力度的加强,一部分不达标的采煤企业将被关停。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山西、陕西等大量矿区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新的破坏,由于土地塌陷,水源渗漏,植被枯死等生态恶化,许多村庄已经丧失了基本生存条件。

  全国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山西阳泉,煤炭采空面积已达35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7.6%,目前已造成252平方千米地表沉陷,塌陷面积每年还在以5平方千米的速度增加。由于煤矿开采造成水资源破坏,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全市216个自然村、11万多人缺水。

  陕西神木县矿区已出现19处采空塌陷,面积超过27平方千米。神木县境内10条地表径流断流,20多个泉眼干枯,多处民井干涸。活鸡兔煤矿因采空塌陷而涉及搬迁的就有5个村369户人家,其中350户村民因水源泄漏而至农田水源枯竭。附近村民告诉记者,这些地已经四年多无法耕种了。

  据国家环保总局调研,煤炭每新增100万吨/年产能,将形成地表塌陷或挖损面积2100公顷。目前全国采煤沉陷区面积已达40万公顷,造成大量土地破坏和移民搬迁。

  另一产煤大市陕西榆林,由于地面塌陷,许多矿区水系破坏不断扩大,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而黑龙江四大煤城——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目前已形成了一个近500平方千米的塌陷区,直接受影响的群众达30多万人。

  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至2004年受理的煤炭项目评估报告书和评估大纲,总计生产能力为2.73亿吨,如果上述项目全部投产,最终地表沉陷或土地挖损两者面积可达57.3万公顷。

  煤炭产区生态建设普遍存在“两手软”:既不能按照法律要求开展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又没有切实落实生态重建方案要求,两方面的严重缺失加剧了矿区的“黑色生态灾难”。

  按《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煤炭行业不仅要进行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而且还要对矿区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煤炭单个项目的环评日益规范,但矿区总体规划的环评却是严重滞后。据了解,虽然大部分煤炭矿区都作了总体规划,而规划环评却没有普遍开展。

  矿区若不做规划环评,对单个矿井的评价便缺乏整体概念,这将给沉陷区土地复垦、移民集中安置、矿井水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及其他关联产业的配置带来极大困难,甚至造成整个矿区的无序开发和建设。根据环评法的要求,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在报批规划草案时,应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未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机关不予审批。但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

  银联信分析:

  采空塌陷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主要原则是“预防为主”,国外对采空区的治理大致采取采一片、回填一片的办法,用矸石、土石和水泥填埋采空区。而目前我们的治理模式仍停留在塌陷后的“事后处理”层面,小打小闹的就地搬迁,疲于应付“塌陷-搬迁-塌陷”的恶性循环。

  环保部门在对具体项目的评估中,一般都会要求对所有受到扰动的土地均应给予治理,并在报告书中给出详细的生态重建方案,然而由于生态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家对此又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规约束,资金缺乏往往成为矿区生态重建的主要制约因素,最终使得生态重建方案无法得到有效实施,重建效果只能取决于各矿区的重视程度。

  面对我国煤炭开采力度的强度不断加大,“黑色生态灾难”问题将更加突出,未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煤矿采空塌陷评价和综合补偿机制成为问题的关键。

  “黑色生态灾难”频发,已成为我国煤炭开采业发展的掣肘,也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对全行业的整顿治理工作必会加强,不达标的企业只能面临关停一条路。

  [本文由银行联合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