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历史进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 12:02 中国证券报 | |||||||||
从当年分设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到今天工商银行A+H股同步同价发行,再到迎接对外资的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在走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过程中不断重新定义着自我 钱昊旻 工商银行A+H股同步同价发行,标志着2003年底启动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
四年前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也已初步实现。 改制上市 从交通银行到工商银行 从交通银行到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再到工商银行,2005年6月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系列IPO,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掀起一场银行融资的狂飙。 投石、问路、抢滩,交、建、中、工四行梯次而上。交通银行资产规模最小,又是国有银行中最早的股份制银行,试水者的角色自然落到它的身上,其“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三部曲的改革模式,后来被成功地复制于建行、中行,直至资产规模最大的工行; 交行21.59亿美元、建行92.28亿美元、中行112亿美元,筹资规模不断刷新,而工行有望以200亿美元的融资额,创全球有史以来IPO最大规模; 交行与建行发行H股,之后中行先H股后闪电回归A股,再到工行A+H股同步发行,国有商业银行与监管层的底气与信心越来越足; 同样,从最初乏人问津,到愈演愈烈的抢购风潮,以及不断提升的定价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 凡此种种均表明,2003年底启动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果初显。正如中行行长李礼辉所言,中行能够以高于国际最好银行的P/E、P/B率上市,表明了国际投资者对中行的肯定,对国务院领导下推进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肯定。“他们用自己的钱投下肯定的一票。” 重塑自我 从负重前行到“惊险一跃” 2003年底启动的银行业改革,已经是第三轮。 据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的分析,二十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4—1994年是专业化改革阶段,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工、农、中、建四家专业性银行;1994—2003年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阶段,工、农、中、建四行由专业性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2003年底开始的这一轮改革,则以股份制为目标,通过财务重组、改造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上市,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股权结构进行彻底改造,实现绩效最大化。 三个阶段,是一个对商业银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上个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的重心在企业改革,而金融业要为之提供配套服务,所以金融改革比企业改革滞后了十几年。企业改革后具有了活力,需要有一个金融体系,因此,1984年分出了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伴随着国企改革的基本完成,金融体系原来支持国企改革的使命完成了,需要寻求和确定自己的改革目标。 2002年初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第一次回答了“银行是什么”这一命题。既然银行也是企业,同样要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国企改革具有共性。银行改革的思路,就是要按照企业改革的思路,在停止行政干预之后要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 在曹远征看来,2003年开始的此轮银行业改革,正是遵循了上述思路。首先,有了出资人———汇金公司,厘清了政府与银行的关系,国家财政不再承担无限责任,而是有限责任;其次,实现机制再造,由股东和董事会聘用管理层,对业务流程、风险管理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等等按市场需求进行改造。 而要真正把银行建立在商业化运营的基础上,关键在于这套体系和流程能长期维持并持续强化,这就需要上市,引入多元化的股东和市场监督。 上市可谓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惊险的一跃”,由此,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质的改变。以上市将满一年的建行为例,1998年以来,从国家注资到剥离坏账,成本大约是3400亿元。从今后盈利的情况看,最保守的算法是,按目前税率,建行每年缴税240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国家股每年的分红和应得权益。现在建行的股票在香港是全流通,国家持股的市值实际已经超过5500亿元。1998年,建行不良贷款率为29.6%,当时税前利润16亿元;1999年不良贷款率是25%,税前利润74亿元;2000年这两个指标分别是20.2%,85亿元。通过一系列重组,2005年税前利润达553亿元,不良率3.84%。据刚刚离任的建行行长常振明讲,“2006年会更好,包括不良率和覆盖率(指标),都会很理想。”在他看来,“银行改革两、三年内可能会看到阶段性的变化,四、五年后应该有很大的变化。” 不过,上市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曹远征认为,还必须有独立的第三方专业监管与社会环境相配合。这就构成了银行业改革在新阶段的任务。摩根大通中国研究部主管龚方雄也认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大部分难题都已经解决了。上市主要解决原来银行内部的机制问题,现在关键是外部环境的配合。 迎接挑战 从微观再造到综合配套 银行业改革的每一步进程,都伴随着重大方针政策的调整。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让人们真切体会到了金融风险对国家和社会的巨大破坏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当年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重点在化解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监管。这才有了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等一系列举措。当然,这些改革还主要停留在处置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等层面上,尚未触及到体制等深层次问题。 五年以后,2002年的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从体制上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股份制改造。这才有了2003年底中行、建行以及其后工行的注资、股改、上市三级跳。 转眼又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决策层有可能在年内召开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下一步的银行业改革定调。据专家分析,在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转变机制的同时,今后将会更多地着眼于外部环境的配合。 比如,这次会议将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行重点研究。而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主要面向“三农”,这是农行改革的最大特殊性。正如唐双宁曾讲过的,“农行的改革应当在整个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框架内考虑。”可以预期,此次会议后,方案一直悬而未决的农行,改革进度会明显加快。农行改革的完成,将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划上圆满的句号。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亦有可能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监管体系再造、金融稳定的外部环境建设,都将为银行真正实现商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而对金融国资体制的探索,将会对汇金公司的定位给一个明确的说法,这不仅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突破后的必然延伸,也呼应了十六大提出的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 专家指出,是次会议召开的一个更为重要的背景,是2006年12月11日,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银行业将对外资全面开放。在完成机制改革的条件下,能否强化完善管理、强化创新,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攸关国家金融命脉。包括金融综合经营等一系列命题也就成为应有之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业,又一次站在新长征的起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