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未来5年谁将领导国内银行业的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 15:01 《国际融资》

  ● 评论未来5年银行业发展

  对于中国银行业,“十一五”与“十五”外部市场环境最大的不同在于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进入,使中国银行业面临另外一个更严峻的考验,即抵御或尽量减小外界因素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干扰,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

  - 张颖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国内银行业将在中外资银行的合作与竞争中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谁将领导国内银行业未来5年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引领者将具有以下特征:

  先强后大,然后强大

  面对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银行业这一现实,国内银行业面临经营模式的选择,倾向性的意见是实施综合经营模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打造“金融航母”,抗衡外资银行。甚至有专业人士上书建言成立“中国金融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全面监管金融业。政府“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了“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表明政府的谨慎态度,仅仅是“试试看”。如果按照业内高端人士的看法,如果不实行混业经营,国内银行业在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银行业后,面对激烈的竞争将处于不利境地。这似乎危言耸听了。其实,无论实行分业经营还是实行混业经营,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从一种体制跳入另一种体制,而应该适应和选择一种灵活的体制,国内银行业实质上就是资金存贷的行业,其他业务仅仅处于一种从无序逐渐到有序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国内银行业总的盈利模式是收取存贷差,资产经营能力偏低,针对国内银行业总的发展情况,对于经营模式的选择需要采取灵活的态度,市场的规律是此消彼长的,能够在未来5年国内银行业领跑的,一定是避开了体制的困扰而实行专业化经营的专业化银行,即走“先强”一步,然后将这些真正有实力的专业化银行的优势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优势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实现?

  以人为宝,贵在人才

  2003年12月2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强调在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等7个方面全面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国内银行业不容置疑地要根据这一决定全面推进“人才强行”战略。

  以人为宝、贵在人才是国内银行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金融企业的根本。建立一支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规范化、专业化的基础人才队伍,是国内银行业实施“人才强行”战略的当务之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实施金融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就是持续拥有领先的核心战略竞争能力和不竭的金融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保障。2006年6月6日,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银行业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的实际意义在于引领国内银行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运行,按照从业人员行业标准规范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然后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金融素养和工作技能。

  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成立后,首推风险管理和个人理财两个专业证书,意图是非常明确的,个人理财业务将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风险控制能力将成为中资银行成败与否的关键。国内银行业在这两方面的专业人才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准备,在未来5年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将见分晓。

  国内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实战能力将是体现银行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获取从业人员专业证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的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相信未来5年国内银行业中会涌现一大批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掌握熟练金融业务全面技能的人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将是个人理财专家和风险管理专家,他们将领导国内银行业未来的发展。

  敢于合作,勇于创新

  创新是在继承或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不是颠覆或革命。

  “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将是未来5年国内银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而金融创新将是这一主旋律的指挥者。庞大的网络和客户群体是中资银行优势资源所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优质的创新产品是外资银行优势资源所在,在合作中实现专业化经营比进行综合化经营更能赢得客户的青睐,个人理财服务将大放光芒,社区将成为国内银行业发展的主要阵地,更多的客户更需要“到家门口”式的服务,但不一定是“一站式”服务,客户的忠诚度将在社区扎根。保住稳定的客户就是保住稳定的发展,未来5年在国内银行业发展中,客户的流动(最好不要认为是流失)是最大的流动,也是资产的最大流动。

  金融创新将使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在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中实现根本性的转换,银行还是银行,但将会逐渐由商业银行蜕变为理财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了规范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活动的3项原则,即风险是否可控、成本是否可算以及信息披露是否充分。问题是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控制风险的体系、制度和管理办法,没有在科学的成本核算基础上的产品定价和没有通畅、充分的信息披露,金融创新就将成为“金融创伤”。

  不能掉以轻心的是,国内银行业是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银行业高端人士已经说得很清楚:对于中国银行业,“十一五”与“十五”外部市场环境最大的不同在于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进入,使中国银行业面临另外一个更严峻的考验,即抵御或尽量减小外界因素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干扰,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

  知名品牌,民众认可

  客户常常是从品牌而不是产品中寻求和获得更多的价值,强势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企业,而是来自于客户一端。人们对某一品牌所拥有的思考、回忆和感受才是品牌价值的本质所在。品牌的成长一般要经历地域性品牌、全国性品牌和国际性品牌三大阶段。

  2006年7月13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2005年度全球500强企业名单,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分列199名、255名、277名和377名,可以说,四大国有商业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品牌,但这仅仅是外资银行未进入国内银行业前的一次上榜。在最新揭晓的2006年《亚洲银行家》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大奖评选中,招商银行从全亚洲17个国家和地区122家银行的逐鹿赛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中国最佳零售银行”及“中国最佳股份制零售银行”两项大奖。那么,未来5年还会是这样吗?

  有人预测,到2008年,中国银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日本和英国,名列全球第二。面对如此大的一个市场,品牌的根基将从社区生长起来,社区之间的传播会扩散到一个城市,由一个城市延伸到一个城市,就会有全国性的影响和发展,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来自民众的认可,才是一个品牌形成并成为知名品牌的基础。未来5年,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将显现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品牌的转变。经营品牌实际上就是经营诚信,近一两年来,国内银行业理财产品投诉不断升温,银行监管部门认为,造成投诉升温的主因有二:一是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还较低,对风险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二是商业银行为吸引客户、抢占市场分额,对产品解释和风险揭示不足,对客户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缺乏全面了解和判断。 假如国内银行以“我国金融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还比较低,对风险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的理由,把投诉的50%的原因归于客户,那么,如何建立自身的诚信呢?这样的银行生存空间还有多大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到了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前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