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韩一银行的完美拯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 17:39 《中国企业家》杂志

  以赢利为最终目标,私人股权投资者的一举一动都以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提高企业市场价值为导向。这一点对韩一银行的复活至关重要。

  文/本刊记者 袁朝晖

  2005年1月10日,英国渣打银行集团以32.5亿美元的价格与新桥投资集团正式签约收购其控制的韩一银行。5年前,新桥以5亿美元代价从韩国政府手中买下韩国第一银行,当时整个银行价值不足9亿美元,而亏损高达10亿美元,几乎可以称为“病入膏肓”。5年过去,韩一银行足足增值了24亿美元。

  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戴维思先生如此评论此次收购:“该行是一间管理完善、经营稳健、员工高效的银行。这是我们在主要增长市场进行的重要收购,也是实现我们在亚洲、非洲和中东获取主导地位的重要一步。”

  正是深发展故事的主角之一,美国新桥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单伟建,一手导演了这出拯救韩一银行的“大片”。

  如同其私募股权基金(PE)前辈KKR、凯雷、TPG德州太平洋一样,新桥最擅长的工作是杠杆收购(LBO,即用远远大于股本比例的负债融资方式收购企业)。近来,利用全球范围内良好的融资环境(低利率),PE得以大行其道。在投资真正得到落实以前,这些“秃鹫”投资者往往会做大量准备工作,一旦投资落到实处,私人股权基金投资者们就将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投资者们跻身于公司董事会,选择企业管理团队,密切监督企业运营,甚至插手企业的日常业务运作,利用企业的现金流来弥补负债的利息支出,并通过大刀阔斧地重组、开源节流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后在市场上以高价卖出企业,实现价值。由于股本金少,卖出之后的所得主要是自己拥有,从而获得巨额利润。

  新桥拯救韩一的案例几乎完美地阐释了这些特点。但是,如果没有韩国政府的全力支持,新桥可能笑不到最后。

  1998年,韩国出现金融危机。其金融体系走在崩溃的边缘。金融机构对大财团的巨额贷款化为不良贷款,韩国政府不得不求助于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以偿还外债和拯救金融体系。IMF等机构认为, 韩国银行缺乏信贷文化,不是依据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而是根据政府指令或暗示来向财团发放贷款,因而要求韩国政府将因金融危机而国有化的汉城银行和韩国第一银行卖给外国投资者。在1998年年底前,韩国政府至少要签订一个协议。而韩国政府在同汇丰银行、新桥投资等潜在买家谈判过程中,很长时间难以抉择。

  汇丰表面上出价比新桥好。但是汇丰要收购韩一银行80%的股权,对剩下的20%也要认购权。而且在资产估价上,要求完全按照当时的市场价值估价,这意味着一元账面值的贷款,可能只值几分钱,几乎不给韩国政府留下余地。

  而新桥的方案则更多顾及韩国政府方的利益。新桥提出与韩国政府共同拥有韩一银行,新桥占51%股权,韩国政府占49%,外加5%的期权,如果银行搞好了,韩国政府的利益将超过一半。这一方案,将新桥的利益与韩国政府的利益统一起来。

  但是新桥要求对韩一银行拥有100%的投票权。也就是说,控制权掌握在新桥手里。在不良资产处置上,新桥除了把彻底坏掉的贷款转给韩国资产管理公司(AMC)外,剩下的贷款全盘按账面值接收。一年后,双方重新判断贷款的价值,二年后再重新判断。韩国政府可以有选择权,如果认为某笔贷款价值高于新桥的估值,韩国政府可以把贷款买走。

  经过15个月的艰辛谈判,新桥投资终于以5亿美元拿得韩国第一银行51%的股权,随后韩国政府将其所控制股份的投票权也一并授予新桥投资。

  同时,新桥收购韩国第一银行前该行已经剥离了大量不良贷款,并获得韩国政府按照面值收购新增不良贷款的附加承诺。

  单伟建后来对媒体分析,“如果为重组韩国第一银行已经耗资105亿美元的韩国政府不让新桥投入这5亿美元,而是自己再放进5亿美元,仍然是无济于事。因为其金融体制问题和银行体制问题仍然没有改变。”

  建立完善的董事会和信贷文化是拯救韩一的关键。入主韩一银行以后,新桥首先就组建了一个世界级的董事会。17个人的董事会,新桥任命14名董事,韩国政府任命3名。新桥的人分布在风险和薪酬委员会,在战略和风险控制上最大限度地管理银行。管理团队则是通过猎头在全球找的,是全世界最好的人才。CEO是Robert Cohen,以前是美国共和银行副总裁,也是原里昂信贷美洲区总裁。

  显然,韩国和日本、中国其他的亚洲国家一样,对于西方风格的私人股权投资——既承受巨大风险也期待巨大回报的风格,存在着文化上的抵触。而这种心理因素会使本土投资者手脚受缚,因为他们不能像国外投资者那样,有可以大力变革和重组的空间,而这正是私人股权投资所必需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汽车制造商尼桑(Nissan)在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的带领下进行了大力改革,使公司更加精简和高效,如果其总裁是本地人的话,这一改革将可能更难执行。

  人力资源方面。正如许多亚洲的商业文化一样,韩国的劳动者拥有一种企业忠诚度协定,并受到就业法的保护。韩一破产和出售带来的窘境使一线员工人心涣散,因此必须在变革中留住员工。意识到这一点,新的韩一银行管理层将人力资源的骨干人员组合成团队,使其更容易为分行员工所服务。管理层同时宣布,保留那些因为机构缩减而富余的员工,通过培训使其走上客户服务和销售的新岗位。总的算来,部分分行的关闭和工作流程的改善削减了800份工作,比可供转岗员工申请的新岗位稍多。这一支持措施,配以能者多酬的现金激励政策,使韩一迅速地将其业务转向消费者市场,改进了工作效率,并将贷款审批时间缩短了75%。

  还要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新桥投资入主韩一银行后,调整银行的主要针对大企业等大中型客户的发展战略,建立以零售银行为特点的策略,重视对消费者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加大信用卡业务的开拓力度。

  这种选择是基于实际的,当时这家银行的分行机构网络成本非常高,并且后台操作还留有专门的空间。扭转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

零售业务的分行网络,特别是要在人流密集的消费者区域设立更为简洁的网点。

  但新桥没有推倒重来,将资源投入到分行的重建,而是对现存的基础设施进行了重新设计。新桥将公司银行业务整合到较大规模的几个分行,并且关闭了一些分行,同时将剩余分行的后台支持功能剥离,使其通过产品销售致力于消费者群体。这一简化措施在一年的时间内带来了银行一线网点的状况改善和5000万美元的经济效益,韩一因此也缩减了31个分行。

  在韩一的案例中,新桥采取了同步的措施以加速银行的转变。在运用一线经理提高分行运作效率的同时,银行的新东家派驻了一支高水平的高管团队,并在外部技术专家的支持下,推动管理的变革,将贷款审批、特殊资产管理和贸易融资整合至两个新的客户服务中心。同时,设立专门的项目团队进行韩一银行的信息技术升级,增强电话行销和电话客户服务的能力。通过同步执行上述转变,新桥使韩一银行的新调整架构在五个月内开始正常运作。

  直至2005年,即新桥收购后的第五年,这家韩国第七大银行的总体状况在业内已成为翘楚:不仅仅因为其在网上银行的领先地位,更在于其对技术平台进行了改善,对后台支持、客户服务及风险控制流程采取了集中化管理,加强了财务控制,并使银行更专注于盈利能力而非业务量。韩一的贷款不良率处于业内最低水平之一,因此其资产负债水平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一切带来的回报更是可观的:新桥刚入主时,韩一银行的资产总额200亿美元,到了2004年,总资产已超过400亿美元,零售银行的比例从0做到了超过65%。这时的韩一终于可以在汇丰、渣打等国际大行的追求面前待价而沽了。

  值得思考的是,韩一的成功还有机会在深发展重演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