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银行人:你的理财和我一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 16:20 上海金融报

  ——在银行工作的员工,常常令人羡慕。因为“圈外”的人,都认为他们有不菲的收入和一些理财的内部消息或者是最新的理财资讯。其实,银行员工的理财之路,并非外人所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他们甚至和你我一样,有时也“月光”

  王睿

  外汇分析师无美元

  周先生

  职业:某国有银行资深外汇分析师

  年龄:30岁

  记者有位朋友在银行做外汇分析,于是就致电约稿,让他谈谈这些年来的投资心得。虽然自己身处银行,从事外汇业务,但周先生告诉记者,“不无讽刺的是,投身外汇行业多年,但至今手上却一个美元都没有,外汇理财根本无从谈起。”那么炒金、炒房、炒古董又怎么样呢?“听了都心痒痒,可一概与鄙人无缘。好在股票、国债和基金倒是都捣腾过。”周先生告诉记者,如果不是记者要采访他关于理财的主题,他都不会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理财状况。虽然周先生平日里写惯了汇市分析,面对如此命题,却也一时不知如何写起。在毫无头绪之时,周先生走进厨房煮了一杯平日最爱的Espresso,品着一口香浓苦涩的咖啡,突然意识到这十几年来的投资路似乎只有一个“苦”字。

  周先生说,大学里开始投身股市,当时年少气盛,意气风发,自认为凭借经济学导师和高等数学教授们的谆谆教导,在股票市场上即使做不到翻云覆雨,至少也是游刃有余。岂料几个回合下来,根据大师们的经典理论操作,往往赚少亏多。偶尔抓住一个股价上翻的上海石化,小赚一把,若干年后才知道是托了某善庄的福,与他平日里学习的先进理论似乎并无多大关系。“真是不知当时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还是老天怜悯我这愚昧之人。”周先生笑得有点无奈。

  出于对所学理论的极度失望,周先生在心灰意冷之下发“毒誓”,再不踏入中国股市半步,平日积蓄也都变成了定期国债。不料,适逢降息周期,国债收益率逐日走低。“不过国债风险较低,只要到期兑付,收益还是比存银行略高,加之不用操心,当时倒也乐此不疲,”周先生说道,“只是由此被同学笑称退休理财师,以此暗喻鄙人理财功力与退休老大妈相当。”

  周先生说,2002年单位里摊派基金,于是成功加入基金一族。当时买的是债券基金,原想与债券挂钩的产品风险应该不大。“岂料基金开盘不久便跌入1元,回想之前在股票市场的惨痛教训,立即想起了壮士断腕的股市名言,与一干同事抛光手头所有基金,重新做了退休理财师。”

  之后不久,种种关于股票和基金黑幕的消息开始见诸于媒体。周先生这才意识到,当年的意气风发,不仅死于“学艺不精”,更是枉死于恶庄的屠刀之下。与此同时,股市一泻千里,许多股票基金也几乎被腰斩,倒是国债成为资金的避风港,我这“退休者”也由此逃过一劫。

  “不知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远离股票市场的那两年反倒为周先生提供了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只有摒弃一夜暴富的想法和人云亦云的态度,树立稳健的投资理念;摒弃追涨杀跌的搏杀,根据基本面和技术指标,建立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模型;同时丰富投资品种,根据风险程度高低建立平衡的投资组合,才能做到资产的保值增值。“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告诉了人们一个甜蜜的结论,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同时也给人们带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因为理财的过程可能充满了困难、疑惑和痛苦。只有成功克服这所有的苦,才能品尝成功的甜。

  周先生最后戏言,对于那些想一夜暴富的人来说,买彩票的成功概率可能比辛辛苦苦埋头理财来得更大一些;而对于那些仍不知理财为何物的人来说,也许买间小破屋,做个快乐的房奴也不失为一种选择。起码

房价跌下来,你还拥有一堆砖头。

  记者点评: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周先生的理财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经验,大都来自失败的积累。

  保值是第一位的

  徐先生

  职业:某股份制银行分行首席理财师

  年龄:29岁

  徐先生告诉记者,其实很早就接触了一些金融理财的观念,从小也尝试过许多长期投资方案,如:零存整取、按月按期投资基金、国债等等,包括自身各种贷款方式和方法的组合。就像书本上说的:“不同的家庭状况、需求,甚至是地域差异,年龄差异,对理财投资的组合偏好都会很不同。”特殊的角色、特定的时间决定了徐先生自身的理财观念。

  徐先生是首席理财师,所以对他个人而言,观察外汇走势、基金、股票、个人贷款政策和银行理财产品,是每天不可避免的工作,而期货、保险类产品,甚至社保、税务等方面政策,也是工作的对象,当然这些方面接触的机会比较少一点。所以对于自身的理财,自然地就会多投入熟悉的产品:一方面是对自身工作的补充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总的来说,由于业余时间有限,个人的首要目标是保值,其次是一定量上的增值,”徐先生很专业地告诉记者,“自身理财仍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次序来进行的。”

  徐先生说,刚开始工作时,挺喜欢炒外汇的,对于股票的投入也较大,那时个人风险资产的占比很大。“当然,实际总量很少,资产的收益性是我的首选,”徐先生笑着说,“随着时间变迁,自身银行的理财产品成为定期滚动投资的主要内容,逐步将原先零存整取的部分转而定期投入自身银行的理财产品和各种债券类基金。”他说,从这几年的效果来看,一直是有效地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投入外汇和股票的方式也逐渐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短期投资转变为趋势投资(长期投资),这也是绝大多数同行从业者的主要投资方式。”

  从资产分配、使用的角度上讲,徐先生坦言,他无法认同“月光族”的消费方式。他一般都会先预留一定量的投资资金,而消费也是完全控制在“量力而行”的范围。当然,信用卡的免息期是个人较为偏好的,大额的消费肯定会使用信用卡,12个月的分期付款免去了申请消费类贷款的麻烦,也是有效分摊成本、控制消费的一种手段。

  “一般来说,考虑到现在的国内金融形势和趋势,自身流动性较大的资产占比在40%,安全性较高的占30%,收益性较好的占30%,当然有关自身及家庭保障的,也会逐年定期投入,随着时间不同,应该将来会有所变化。”徐先生很专业地为记者介绍。

  “归纳来讲,理财首先还是要理解你个人未来生活质量的要求,理解自己对负债的结构期限进行资金配置。我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一个长期目标,反向决定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收益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再看看现在可支配的现金、资产有多少,有多少可以用来进行长期的投资,有多少要保持流动性和安全性。”徐先生说,对于专业理财师来讲,首先要引导客户理解他自身的未来,提出未来美好的目标,而理财师们随后要负责有效地规划,把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需要付出的最小代价告知客户。“这个原则,也是自己在理财时必须遵守的。”

  记者点评:专业人士理财,就是理论加实践的完美结合。徐先生的理财故事告诉我们,这个年头,每个人理财的前提,就是要完全了解自己。如果连自己的情况都没有弄清楚,理财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银行员工也“月光”

  陈小姐

  职业:某国有银行普通职员

  年龄:25岁

  离发工资的时间还有一周,陈小姐就不得不再一次面对“弹尽粮绝”的局面:虽然家在上海,但是因为家和单位之间的交通不方便,于是她花1200元租了一个单间的房子;外加每个月700多元的手机费,而且水、电、燃气的钱都还没着落。而这个月,她奖金工资,甚至包括一些津贴,加起来差不多拿了5000多元。

  但据记者了解,陈小姐却经常向同事抱怨钱不够花。当同事问她买了什么大件,她仔细想了想,觉得真的没买什么,就是给老妈买了件棉袄也没超过500块。“你说钱都哪去了?”她通常自言自语地问自己。

  虽然陈小姐在银行工作,但是整天耳濡目染的理财方法、理财理念从来都没有感染过她。“谁说在银行工作就要理财了?”陈小姐有点“强词夺理”地说,“理财与否,跟工作没有关系,它跟每个人的生活理念有关。”

  不过,陈小姐似乎已经习惯了每个月总有那么段时间“过青黄不接的生活”。因为她看起来并不着急,“能拖着不交的钱先拖着,拖不了的从银行透支。不过我的银行信誉特别好,每次都能按时还钱。因为在银行工作的关系,我清楚在银行的信誉对以后生活的重要性。另外,我也很清楚,如果及时还的话,利息也不多,挺方便的。”看来陈小姐虽然是典型的月光族,但是对于银行透支不仅是家常便饭,也是掌握其技巧的“老法师”。

  虽然陈小姐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毕业后,她也去过北京、深圳,现在安心地留在了上海。“出去了两年,发现在外地什么都得靠自己,太累。还是在家好,至少有父母可当靠山。”收入相当不错的陈小姐说自己长了个漏口袋,放进多少钱都会漏跑了。

  钱是怎么花掉的?吃饭、打的、购物当然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为了讲情调才不管吃饭的距离有多远,穿越大半个城市也要杀奔过去;至于购物,更是没有节制,见到好衣服就心动无比,一口气买下一大堆,过后才发现其实一件都不喜欢……

  “同事朋友都劝我:虽然是女生,但还是自己有房子比较好,可以不用依靠别人。我觉得很有道理,就开始想办法买房子,每月这么交房租,还不如自己买房,连父母都答应帮我付首付。于是我跟着他们到处看房。最后我看中的房子都太贵,便宜的交通又不方便,我又买不起车。虽然首付没有问题,但想想每个月的还贷,觉得会严重影响我的生活质量。这可是一个血的教训。”陈小姐告诉记者,“我的一个朋友,每月收入大概5000多元,和他老婆两个人买了特别好的房子,月供将近5000元。自他买了房,省得不得了,烟也不抽了,酒也不喝了,和朋友的聚会也很少参加,坐公交都要等不是空调的,这就太郁闷了,我可受不了。我觉得我在经济能力没达到那个程度时,不可能选择买房。我觉得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别为了房子把自己弄得那么苦。”

  陈小姐不打算买房子,也没打算结婚,她不想用这些东西把自己固定下来。可是生活节奏再快,也有闲下来的时候,有时候她也会感到一丝孤独。所以下班之后,她很少呆在她租来的房子里,她把时间大都花在了街上,闲逛和无目的的消费。她的钱大概就是这样悄悄不见的。

  记者点评:其实,理财是否得当,关键是看心态。陈小姐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态好,不理财也能过日子。

  不理财,要遭罪

  丁先生

  职业:某股份制银行行政人员

  年龄:35岁

  丁先生在某股份制银行工作快12年了,有一个两岁的女儿,月收入8000元左右。而妻子在一家国企上班,月收入4000元。目前拥有一套市值80万元的房子,同时有银行存款40万元。

  由于在银行并不做银行业务这一块,同时年轻时候经济基础并不雄厚,再加上对风险的惧怕,丁先生并没有像其他同事一样“搏杀”股市,“淘金”外汇。所以,丁先生一直是靠着工资,过着“旱涝保收”的日子。最近丁先生看中了1套100万元的房子,准备向银行贷款50万元,以15年还款的方式将它买下来。付完首期后还有10万元作为家庭周转资金。由于现在每年保险支出在6000元左右,再加上全家每月生活开支6000元左右,买楼后还将每个月增加4000元左右的硬性支出,丁先生突然觉得自己的经济负担一下子变得“沉重”。“虽然身在银行工作,但以前根本就没有关注过个人理财。现在多买了一套房子之后,一下子觉得很有可能入不敷出,所以不得不考虑一下怎样打理自己的钱了。”

  “本来准备自己规划一下,但是最后发现理财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情,所以不得不去请教做理财师的朋友。”丁先生风趣地告诉记者,“让理财师给自己算账,也算一个理财故事吧。”做理财师的朋友告诉丁先生,家庭现有资产总值12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价值80万元(占比为66.4%),流动资金40万元(占比为33.6%);从投资结构来看,基本上以银行存款为主,固定资产主要用于消费而非投资,不能带来投资收益;家庭固定收入约12000元/月,日常支出约7000元/月,收支比例为58.3%。朋友告诉丁先生,综合而言,其家庭经济基础尚可,抗风险能力较好。但由于投资结构过于保守和单一,收益率偏低,难以抵御通货膨胀带来的资金贬值风险。目前的收支比例已达到临界点,增加债务和消费的空间不大。“朋友很坦率地告诉我,我就像中国传统的百姓,十几年的银行工作都白干了,一点儿都没有理财意识。”丁先生说,“我就告诉他,以前就没有办法了,现在咱们就得改变了,得跟上时代,不然就要当房奴了。”

  丁先生告诉记者,朋友告诉他,一定要保留固定的应付家庭生活开支的基本储备。因为,如果在购买新房之后只保留几万元的周转资金,对于一个小孩尚小的三口之家而言是不明智的,这部分资金至少要保留15万元左右,以应付临时的生活开支需要。“关键是,我朋友建议我以旧房换新房,这样才能确保我家庭的资金运转正常。”丁先生说道。朋友告诉他,有一个方案就是将现有住房以每月4000元的价格出租,则每年的租金收入为48000元,假设住房使用期为50年,则房屋折旧和维修费用之和约需15000元/年,因此房屋出租的年收益率为4.13%,并不算高。“仅能抵御通货膨胀带来的资金贬值风险,朋友说出租仅仅能保值,”丁先生说,“另外的方法就是现有住房出售,获得80万元资金,再将银行存款拿出20万(剩余20万元作为基本生活储备),一次性支付购房款项。如果需要

装修,建议向银行借10万元左右,这样每个月还款的压力就很小了。”

  最后,丁先生说,现在他要好好地使用剩余资金。剩余资金主要包括银行存款20万元。每月固定收入节余2000-3000元(每年约3万元),实际上除了支付其他消费项目之外,并没有太多的盈余。因此,丁先生准备先买点低风险的基金,以期长期获益。

  记者点评:与时俱进就是真理。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要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