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银行业如何脱离重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 01:55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中国银监会日前宣布,自去年二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以来,共处理涉案人员1997人,去年共挽回案件资金14.7亿元,今年前7个月共挽回案件资金12.6亿元。

  银监会发布的这一消息,释放出两种信息:一是从总体来看,中国银行业百万元以上案件数量逐步下降,涉案资金挽回率则逐步上升,案件高发势头正在得到有效遏制;二是从具体数字来看,一年半期间,挽回资金仅有27.3亿元,涉案金额更是逼近百亿元关口。如此巨额数字表明,中国银行业距离“天下无贼”之太平世界仍路途遥远。

  不过,值得乐观的是,中国银行业早已意识到这种极不合理极不安全的状况,并启用了“花钱买机制”的战略举措。眼下,国有银行中的中、建、交行已经成功登陆香港股市,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工作也已进入最后冲刺。可以预见,通过这些不无艰难的重组和改造,长期疲弱的银行内部治理,将会出现大的改观。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仅靠金融机构自身的改革远远不够。银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部门,所牵扯到的利益纠葛紧密而复杂。这就好比一条鱼,如果水出了问题,或者生态系统出了问题,则必定影响到鱼的健康。

  历史教训和经验表明,经济犯罪比较猖獗的领域,往往集中在权力比较集中、资金比较密集、资源比较紧缺、争夺比较激烈、利润比较丰厚的行业。中央确定的15个商业贿赂专项整治重点,基本都有类似特征,其中尤以银行业为甚。

  因为种种原因,我国的银行间接融资在整个社会融资体系中的占比,始终处于畸高状态,时至今日,这一数字仍然高达80%以上,其中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又占去半壁江山。这种事实上的垄断,加之普遍性的、对于民营企业的金融歧视,为寻租求租提供了较大空间。

  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资金短缺更多地带有局部性、多元化特征,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即在于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偏少,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却大得多。现在民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民营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了“多追少”的客观局面。显然,如果这种“多追少”的局面不改变,仅靠加强监督和约束等手段,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银行大案的发生,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少数几家银行对全社会资金链排他性的钳制,同样侵蚀着监督机制的建立完善:由于缺乏有效的参照系,评估主管官员和企业经理的绩效将会陷于重重困难,最终使得股东对于代理人的监督无所依从;此外,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利益集团的数目足够少,那么集团就有充分的激励去影响政策制定者,以出台有利于自己的监管制度。

  上述两种情况在中国银行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例如,由于价格管制及行业壁垒的存在,重组后的国有银行,甚至包括业绩向来较好的股份制银行,其丰厚利润究竟有多少来自技术先进或管理得当,至少也是值得怀疑的事情;再譬如,中国的金融歧视并不止于银行对借款人的所有制歧视,监管层对金融机构同样有着显而易见的国有偏好,外界甚至因此认为国有银行即使坏账如山也会“大马不死”。

  因此,中国的金融腐败现象,目前仍无法排除一些制度诱因在作祟。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通过重组上市,改进公司治理,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其他方面的工作还应包括:构筑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推进多层次

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公正公平的政策法律环境等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