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关人士称花旗汇丰并非银行改革参照系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00:52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谈佳隆/广州报道 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前的“过渡期”正逼近最后时刻,中国的银行是否做好应战准备的疑问再度响起。 其实入世五年来,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究竟是“恶狼传说”还是“鲶鱼效应”,一直纷争不断。而反观过渡期间外资银行的表现,却并未呈现众人有关“狼来了”的种种预想。 “竞争压力尚未感知,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增势不强,人才并未单向流动。”8月4日,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胡晔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谈及他个人的工作感受。而他的看法或许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中国银行业决策者对于未来中国金融业的信心。 “大鲸”与“小鱼”“短期内,金融业开放对银行业没有太大影响。特别在网点渠道、市场熟悉程度、服务方式上,中资银行依然占有优势。” 胡晔分析说。不过,中国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金融服务、金融创新提供不足,也给外资银行留下了生存空间。 “中国市场就像大海。” 胡晔用比喻来说明中资、外资银行的关系,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就像是其中一只只大鲸,其食量并未穷尽海域里所有的食物,而初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就像大海里的一条条小鱼,只要避免与大鲸正面碰撞就能找到食物,得以生存和成长。 “这正是目前中资银行尚未明显感到竞争压力的原因。但同时也意味着未来若干年后,小鱼成长壮大,现有食物不能满足其膨大的胃口时,必然会与大鱼争食。对此我们要有正确认识,并早作准备。” 胡晔提醒说。 经验表明,商业银行海外扩展往往是与其客户的全球化发展相随相伴的。现实中,一些外国企业来华投资更倾向于选择其母国银行。 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内部人士曾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我们已锁定高端客户,短期内不急于扩大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我们还在认真研究和认识中国,并熟悉和培育自己的客户。” 银行改革不能简单“移植” 虽然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已经占据中国银行业80%左右的市场份额,但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他们,比起一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历练的国外大型银行集团来说,还明显缺乏市场运作经验。 因此,出现了一些把花旗、汇丰作为国际一流银行的标杆,并把国有银行与发达国家银行之间的差异作为改革方向的看法,胡晔对此并不认同:“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要以为中国银行业与发达国家银行有差异,就推导出中国银行业很差,更推导出要以外国银行为参照系来改革。这样做无异于生搬硬套的‘移植’。银行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分子,其改革不能游离于社会其它单元独立进行。” 胡晔表示,改革是为了适应本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非他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比如,对于目前遭受诟病的商业银行大总行、大分行的体制设计及管理职能重复,职能雷同的省分行和市分行管理机构存在于同一城市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胡晔认为:“仅从银行看,这一问题确实存在,但从整个社会看,似乎又有其合理性。” 在胡晔看来,中国经济运行状况有别于西方。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在“小政府大社会”的环境下运行,而中国现阶段的政府拥有相当的金融资源,在经济改革中也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控股银行体制架构的实质是与政府架构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这一同质性便于银行与政府的有效沟通。 此外,与西方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目前仍然存在人员相对较多、人均管理资产相对较少、服务客户效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但这与目前的信用环境有一定关系。 胡晔因此认为,金融改革必须要社会参与,实行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银行必须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设计内部的改革,实现“集成改革”。 “零容忍”是银行内控改革突破口 中国金融体系目前的存差(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高达10万亿,如何让这笔资金妥当经营,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一方面决定了银行未来的盈利状况,另一方面也考验着现代银行治理结构。 “因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银行员工普遍缺乏‘零容忍’意识,而这是未来银行内控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 胡晔表示,所谓“零容忍”,是指事先确定的某些行为一旦发生,就坚决照章处置,决不宽容。国际上内控制度较为健全的银行普遍实行“零容忍”约束机制。 在胡晔看来,缺乏“零容忍”理念,导致制度执行不力,是金融系统发生大案要案的原因之一。“银行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大案要案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我认为,只要加强内部监管和稽核,强化执行力,中资银行业目前的制度就足以抵御操作风险。但信用风险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威胁中资银行业,这才是中资银行业未来数年的最大挑战。” 胡晔同时认为金融体制变革对银行信誉往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体制转换,资产、机构整合重组的过程中,银行内外各种经营要素相互磨合的几率明显增大,不利于银行名誉的影响因素增多,引发名誉风险的可能性加大。这会挫伤银行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金融体制的变革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又为银行进一步提高名誉、增加名誉价值带来了无限的机遇,有助于提高其竞争优势。” “二八原理” 不适用于银行业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了“二八原理”,即经济学上的“80/20效率法则”,其含义是:80%的结果归功于20%的原因,应该把80%的精力专注在20%的事情上。通俗地说,就是关键的往往是少数,重要的少数决定琐碎的多数。 很多人认为,银行业中20%的客户是大客户,能给银行带来80%的利润。因此,谁能抢夺到这20%的大客户,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经济学家徐滇庆曾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产生的最主要的冲击,就体现在对优秀人才和优质客户的争夺上,外资银行具有很强的优势。 但胡晔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实际运用中若受‘二八原理’约束,是错误的。四大国有银行的高端客户并不会因为金融业开放而流失。” 他以澳大利亚联邦银行为例来说明。这家银行按传统意义上的大小客户概念划分了大客户部、中客户部和小客户部。大客户部中几个人服务一个客户,小客户部中一个人管600个客户。但经营结果表明,小客户部的贡献不比大客户部少,这是因为小客户部的人力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利润。这就说明,所谓的“大客户”并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只有对你贡献最多的才是你真正的“大客户”。 胡晔剖析,目前中国正处于从推销向营销转换的过渡时期。由于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再用推销的一套绝对行不通。应搜集客户信息、建立分类系统,确定谁是你的大客户,再实行对口销售,才不至于在一个客户身上赚的钱在别的客户身上流失。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