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风险加大的中国银行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 03:06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 过去的两年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财务重组改善了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提升了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实力;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和改制上市取得重要成就,银行业治理结构和财务透明度得到了改善,资本充足率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强了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改革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波动和行业风险的加大,以及即将到来的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使中国银行业在未来发展中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报告方: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执笔人:阎衍

  在2006年,中国银行业基本面改善,银行资本实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将使商业银行能够应对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如果能够很好的控制扩张中的信贷风险,随着监管的强化,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将逐步弱化,财务实力将逐步提高,整体信用水平将不断得到改善。但对不同性质的银行业来说,信用提升水平是不同的。随着国有银行财务重组和改制上市的完成,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良贷款率的降低以及拨备覆盖水平的提高,其个体财务实力将会有所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财务评级在未来两年内有望进一步提升,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仍将表现出分化;城市商业银行短期内仍存在不确定性,其业绩的提升、资本金的补充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不良贷款率的降低有赖于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外部援助。总体上,中国银行业的信用水平趋于提升,维持中国银行业“稳定到正面”的评级展望。

  2006行业评级

  基于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财务实力的综合分析,我们根据可获得的外部信息和银行公布的公开信息对2006年中国银行业进行了跟踪评级(见表1)。

  银行业风险加大

  ——宏观调控

  从宏观调控政策设计看,中国宏观调控仍将以抑制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为重点,今后央行将继续执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在政策执行力度、时机和方向上将随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情况的变化而适度调整,并更加注重对信贷结构的调整。因此,短期来看,由于宏观调控和银根适度紧缩,银行业的整体增速将趋于放缓,并可能出现前期信贷扩张后的不良贷款上升、流动性过剩和盈利增长速度下降的状况。但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仍会支持银行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不会成为金融体系关注的重点。

  从近期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状态看,随着2006年以来新的经济强劲增长表现,经济结构中潜在的风险在不断加大,经济过热的忧虑强化,加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滞后,企业部门负债水平的上升,

能源资源的短缺和电力、煤炭、石油、钢铁、
房地产
、汽车和运输等重点行业过剩的潜在危机势必影响银行业的整体经营和资产质量,加剧银行信贷风险的积聚。如果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矛盾没有得到缓解,过剩的产能没有强劲的需求消化,经济增长的势头减弱或放缓将导致银行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银行业资产质量恶化的程度将会加剧,经济景况的变差使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加大。因此,就银行业整体而言,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信贷规模扩张

  200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贷款规模增量达到2.18万亿元,超过2006年贷款计划的87%,至2006年6月的过去的四年内,银行信贷余额增长了53%,达到21.53万亿元。由于重组和改制后的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尚未经历重大的历史考验,信贷规模的过快扩张使潜在的银行信贷风险加剧,不良贷款可能出现反弹;加之宏观经济的过快增长,经济运行中过热现象的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过剩危机的出现,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导致新增贷款风险逐步加大。

  2004-2005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短期贷款的比重由48.16%降到43.64%,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则由42.96%上升到44.93%,上升了2个百分点,且逐季上升。在银行分类中,国有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重较高,为56.6%,超过了53.9%的定期存款比例;尽管股份制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重略低,为46.2%,且低于定期存款47.33%比例,但股份制银行逐季不断提高中长期贷款比重的趋势仍需要关注。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错配的趋势和中长期贷款比重不断提高的风险在近期不会演化为银行业整体的流动性风险,但我们仍然关注变化趋势及其长期贷款扩张中的信用风险加大的趋势。

  ——利率、

汇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的市场化将考验银行业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由于国内银行刚刚开始从单一的重视信用风险控制转向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对利率、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市场风险认识非常有限,由此引致的市场风险将会更加频繁。面对越来越快的利率市场化步伐及其越来越近的利率风险和人民币市场化面临的汇率风险,国内商业银行还缺乏足够的应对上述风险管理的意识,缺少基本的利率、汇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手段,有效的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措施,以及市场风险对冲工具和产品。因此,加强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以提升市场风险管理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治理结构进展缓慢

  中国银行业的治理状况随着银行业的改革得到了加强,但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完全消除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不管是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涌现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暴露表明,中国银行业抑制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治理机制和银行文化还没有形成。就目前的银行治理结构而言,改制后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改进只是形式上的,与国际先进银行的治理还有相当的差距,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操作风险控制机制和银行治理文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官本位文化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国有银行的信息披露尚处于起步阶段,近期频繁发生的银行大案要案突出地暴露了银行治理和内控制度的缺陷,总体而言,银行治理改进的进展还比较缓慢。因此,我们无法预测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会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控制,这有待于中国银行业先进的治理机制和银行文化的逐步形成。

  盈利模式转型

  近年来,中国的融资格局有所转变,特别是2005年以来,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展,资产证券产品的出现极大的改善了企业部门的融资结构。2005年,在中国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的比重由2004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78%,企业债券包括短期融资券由1.1%上升为6.4%,股权融资的比重由9.5%上升到10.8%(图1)。融资结构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部门依靠银行信贷融资的需求,也促进了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

  但这种金融体制和融资格局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难以有大的转变,这也造成了中国银行业主要盈利来自于贷款利差收入。统计资料表明(表2),中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仅占其收入总额的13.26%左右,而国外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例达到30.67%以上。在中国银行业现有的资产结构中,信贷资产一般占85%左右,利息收入在总收入结构中占90%以上。在这种经营发展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通常要受到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股东投资回报期望等因素的约束。从长期看,依靠现有的经营结构来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依靠利差获取利益的盈利模式正在受到挑战。目前,中国银行业获得的利差主要来源于人民币储蓄的低融资成本,随着中国居民储蓄水平的走低和直接投资渠道的逐步便利以及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加之过渡期结束后的银行业全面竞争,中国银行业享用的低成本融资可能会受到威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