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银行上市:形似到神似艰难的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 14:09 证券日报

  ——巴曙松教授谈国有银行改制与上市

  马玉荣 家路美

  7月18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中国银监会2006年年中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继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在港上市后,中国银行又先后在香港和境内上市,工商银行上市已经正式批准,各改制银行在公司治理、内部管理、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方案也正在研究论证之中,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效开始显现。目前,商行改革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就相关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巴曙松教授。

  公司治理从形似到神似转型

  记者:目前,商业银行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交行、建行、中行已成功上市,工行引入了战略投资者,农行开始进行财务重组,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比如战略投资者问题、国有商行的控制权问题、商行上市及定价问题等等,都成为公众关注热点。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当前商业银行改革这一问题的?

  巴曙松:交行、建行、中行的成功上市迈出国有银行重组上市的成功起步,同时也是对众多争议的有力回应。应当看到,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多元化的改革路径是现阶段改造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几年前,国内外还在因为国有银行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虚弱的风险管理等,担心出现金融风暴;现在,经过全面的改革,银行业成为外资竞相进入的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可以说,从公司治理框架等方面,国有银行基本上具备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外部形态,下一步的关键,就是推动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型。

  首先,上市可以锁定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同样适用于国有银行的上市。从整个治理机制的重构,特别是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往往只有通过上市,才能使国有银行真正获得市场化竞争所需要的经营自主权,避免长期所受的行政干扰。以股份制改革为契机,将人力资源的调配权力、薪酬调整的权力、福利制度调整等权力真正归还银行。正是有了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国有银行才有可能推行多年一直难以推进的职位竞聘、薪酬改革。

  其次,上市会极大提高原来一直讳莫如深、在对公众披露信息方面习惯于遮遮掩掩的国有银行的透明度。金融市场监管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相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证券监管中,上市公司之所以要强制性披露信息,是因为其牵涉到公众的利益,商业银行实际上涉及的公众更为广泛,理论上应该比上市公司的披露更为严格。但由于资产质量不高、经营水平低下和信息采集技术水平等的制约,国有银行的信息披露一直以来相当滞后,而上市将有力地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将其信息置于阳光之下。例如,中国银行的招股书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对中国银行频发的案件进行了风险揭示,从一个侧面无疑显示了透明度的提高。

  另外,上市能够强制性地在国有银行僵化的经营机制中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国有银行的上市本身会成为国有银行改革和强化管理的驱动力之一,因为上市的国有银行需要给股东提供回报,需要符合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需要有市场化的绩效考核和风险控制,需要与其他上市银行进行市场化的对照与竞争,需要为获得持续的融资机会而保持相对较好的盈利能力。

  记者:经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业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银行业无论在内部风险控制还是资产质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您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商业银行改革如何才能较为有效地化解这些难题?

  巴曙松: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上市之后,面临最为紧迫的约束来自于公司治理的效率、以及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继续严格执行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聘用国际认可的会计事务所审计,以保证银行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保护存款者和投资者的利益。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风险信息披露措施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风险管理技术是关键,实施新资本协议是突破口。银行上市以后,风险管理能力将会成为投资者衡量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更多的需要立足于自身的情况进行稳步的推进,加快推进包括数据大集中、内部评级等内控和风险防范项目建设,将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逐步一一落实。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过程,也在事实上成为推动国有银行借鉴国际惯例和经验、改善风险管理水平的过程。

  第三,公司治理结构要从形似到神似。上市以后,银行的管理层既要面临来自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压力,又要面临来自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用手投票的压力,而且还要接受海外监管机构的监督,这些外部约束都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和完善。

  记者:央行行长曾经在某研讨会上表示,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试点,并动用四百五十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两家试点银行补充资本金。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全面提速。请问,从目前已上市银行看,成功上市对其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效果如何?在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按企业公司治理架构的客观要求来运作方面还有哪些问题?如何完善?

  巴曙松:成功上市引入了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仅仅是完善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是一个改革的重要起点,其效果还需放置到更长的时期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估,只有通过投资者参与改进中国银行的公司治理,监督其经营管理行为,督促其提高经营透明度,不断改善其经营绩效,资本的力量方能逐步显现。

  尽管从OECD的公司治理指引到巴塞尔的银行治理的指引再到我国银监会颁布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对公司治理框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其基本都涉及到科学的权力制衡、责任约束和利益激励机制以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此外,对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而言,其完善程度还有赖于内部控制机制、风险管理体制以及信息披露制度。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需要完善的内部治理框架,还需要法律法规、外部监管环境等外部治理机制的补充,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工程。因此,上市银行离真正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尚任重道远。

  银行QDII尚处起步阶段

  记者:据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和花旗银行七家银行获批QDII资格,其中,工行、中行以及交行已陆续推出QDII产品。目前的银行QDII额度已达83亿美元。银行QDII主要面临怎样的问题?相比社保、基金的QDII有何优势?QDII产品在限制投资品种,同时有汇率升值风险等情况下,实际效果、吸引力将怎样?

  巴曙松:根据目前的销售情况,银行QDII产品尚处在市场培育和起步阶段。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QDII本身投资范围较广、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较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短时间内需要经历一个市场逐步推广的过程。在已推出的QDII产品中,由于对国际市场的熟悉程度、研发能力及风险管理能力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多数中资银行实质上只扮演了一个“代销商”的角色。

  受制于上述因素,短期内,QDII的增长空间有限。同时,我也并不认为QDII可能会对国内资金形成什么分流的压力,因为参与QDII的投资资金,本身的风险收益偏好可能就是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难以满足的,在没有QDII的投资渠道时,这些资金可能投资一些更低风险的金融产品。至于下一步QDII的发展趋势,取决于金融机构的产品涉及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以及

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国内资本市场的走向、货币市场利率等因素。

  相比社保、基金QDII,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本身在外汇

理财产品及外汇业务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客户资源,许多银行在海外有分支机构,没有分支机构的也有不少代理行等合作,因而对海外金融市场、衍生品市场有基本的经验,信息优势也更为明显。

  就已推出的QDII产品,多数具有结构性特征,如交通银行推出的产品,获取高达12%收益的前提,是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较窄,东亚银行的产品则是看跌美元,因而都承受了较高的汇率风险,其最终结汇收益也受制于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货币走势。基于这些特征,目前的QDII产品能够吸引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对外汇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有所了解的高端客户有吸引力。这种差异化本身正是中国理财产品不断完善的表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