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银行为何难逃信贷扩张怪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 05:46 中国证券报

  日前,穆迪对2006年中资银行加权平均财务实力评级为全球最低水平,并认为上市银行将面临较大信贷扩张压力,加上中国政府近期出台的紧缩措施,这些都可能会抬高银行不良率。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银行改革进行反思和思考。上半年的信贷高增长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动因,建行的信贷扩张更引人注目,如果不能真正进行机制优化,上市并不能使商业银行跳出信贷扩张怪圈。

  从信贷供给方的因素来看,商行信贷扩张冲动的根源有六个方面。

  一是银行在资本收益率方面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为满足巴塞尔协议精神,在经过

外汇储备注资、发行次级债、上市融资等途径运用之后,多数商行的资本充足率逐渐达到或超过8%。在初期,该标准某种程度上会激发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控制过度扩张的欲望。而在通过各种途径扩充资本后,尤其是公开上市以后,银行内外再次产生了提高资本收益率的巨大压力。充足的资本迅速提高了股东和投资者的盈利预期,在当前银行仍以信贷业务为主的情况下,对其未来经营便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是普遍的流动性过剩压力。目前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全球性的,这也是近年来全球经济非均衡发展与金融创新飞速发展的结果。由此,一方面国内M1、M2过高增长、银行高额存贷差长期持续,表明有巨额无法实现利润要求的银行资金;另一方面全球流动性过剩也推动了全球资产价格的普遍上涨,面对西方各国加息周期的开始,以及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高企,外部流动性过剩也部分输入到中国。两大因素共同使得金融机构普遍面临“钱多得发愁”的尴尬局面。

  三是银行仍缺乏风险识别能力与收益的理性权衡。国有商行改革虽然已历经多年,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仍然没有根本性变革。即使在部分银行上市之后,很多方面仍然局限于传统体制制约。最为典型的,就是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收益权衡机制。对前者,银行高管人员的任命方法与任期制度,都继续鼓励着短期化经营行为。而对后者,包括风险识别与收益判断的内控机制并非一上市就能建立起来,没有这些现代金融所必须的制度规范,银行忽视风险、偏好短期收益的行为也不足为怪。

  四是银行的业务范围与赢利模式过于单一。由于整个金融体制的限制,中国银行业整体产品单一、同质性强,中间业务很不发达。商行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获取收益,因此增加贷款、大力进行网点建设就成了上市银行的当然选择。

  五是金融垄断下的中小商行发展不足。目前国内对金融业准入的严格限制,加重了大银行在原有业务领域的信贷扩张困境。

  六是票据融资的泛滥。2005年以来,票据贴现占人民币新增贷款的比重快速上升,这种业务本无可厚非,但也要看到票据业务扩张带来的存贷款增加,相当部分是游离于真实经济之外的信用膨胀和银行间的资本游戏,如果信贷规模扩大建立在过高票据融资之上,将给企业和银行都带来风险。

  其次,从信贷需求方的因素来看,三大因素决定了信贷的高增长。

  一是在“

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重工业积累将成为主题,大规模基本建设、设备投资是必需的。由于直接融资的严重滞后,客观上形成信贷增长的基本外因。

  二是快速城市化下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融资手段缺乏。城市化使地方政府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与缺口,地方政府发现设法去筹集建设资金,还不如直接向商行贷款来得简单。

  三是金融结构扭曲中的“路径依赖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