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史建平:中国银行开放进度应掌握节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 03:02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王春霞 发自北京

  在上周六的“第一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史建平表示,随着银行业的开放,中外资银行将进入全面竞争时代。会议间隙,史建平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在全面开放后,国内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史建平:这种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客户的流失是最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保险业的开放看到一些端倪,国内的一大批高端客户已纷纷流向外资保险机构。其次,外资机构进入以后势必将一部分储蓄分流,我们中资银行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天然屏障可能就会消失。第三,银行业全面开放后,中资银行高附加值的业务也将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中资银行面临价值链低端化的危险。另外,就是人才流失、创新边缘化等。还有一个风险,我们的银行是外资入股再加上在国外上市、在境外上市,我们银行被恶意并购的风险也增加了。

  《第一财经日报》:之前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剥离了很多不良资产,已经完成上市的这些国有银行是不是可以杜绝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

  史建平:现在还看不出来可以完全杜绝,事实上还在不断地产生新的不良资产。在基层,每笔贷款的审批还和以前差不多,关键是银行对于整个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深入到全行每个员工的心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大家都谈创新,但是创新不是这么简单的,而是需要很多条件的。首先需要人才的条件,而人的素质的提高不是说一天两天就能提高,不是说股改了人员素质就提高了,我可以引进国外的具有经验的高管,但这也只解决一小部分的问题,关键的是银行整体员工素质的提高。现在有的国有银行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也看到一些变化,比如开始重视员工的培训。

  《第一财经日报》:你如何看待国内银行都集中于这两年上市这一现象?

  史建平:上市对于国内的银行来说,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一个环节,可以提高银行的透明度,让市场去监管银行的经营,势必促使银行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但是不能指望一上市就解决所有问题,关键还是要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扎扎实实地练好内功。

  《第一财经日报》:现在有一些保险公司开始投资银行的股权,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混业会给银行带来什么影响?

  史建平:混业经营这是市场自然演进的一个过程,没有必要刻意去推动混业化。作为一个囊括了银行、证券、保险以及信托在内的大的金融集团,能够形成一种综合化的竞争优势,能够提高竞争力,这个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个过程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在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强的时候,做“拉郎配”,防火墙建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第一财经日报》:你谈到在对外开放的时候还是应该对国内的银行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史建平:这个有两方面的意思。一个意思是说国有银行实际上还是承载了一部分政府职能,国家还是需要利用国有银行的资源来对整个宏观经济作调控,从一段时期来看,国有银行还是不可能完全推向市场的,或者说国有银行的市场化应该赋予一些特殊的含义;另一方面,现在国内的银行业还是相对弱小的,虽然现在门打开了,但是开放的进度应该掌握好节奏,外资进入的速度和数量应该与我国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另外,通过制定外资银行法,可以规定汇金公司持有外资机构的股权;还应该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对内开放,吸收民间资金进入银行业,这实际上也是对民族银行业的一种保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