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战略性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5:15 《中国金融》

  -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行长 金维虹

  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对外资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正在改变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竞争方式,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成为必然。

  信息技术推动银行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崛起和银行

信息化、全球化发展,银行运行环境正在发生新的变革,银行信息化发展呈现出如下三种趋势:

  第一,商业银行信息技术正从传统的“满足业务需求”向“引领业务创新”的方向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业务和管理创新”的全新理念正在被应用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活动之中,信息技术已成为迅速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牵引力”。

  第二,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应用架构正从以“产品为中心”和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成为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源于对客户需求的了解以及对最新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第三,传统的银行网点柜台服务正逐步被新兴的电子银行服务所取代。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家居银行等形式多样的电子银行系统将银行服务社会的深度和广度无限延伸,客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享受银行提供的全新的自动化、自助化服务。

  在上述三大趋势的作用下,银行的服务方式、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推动银行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正在改变着银行业的未来。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我们必须自觉地适应并积极推动这种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否则,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信息技术在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银行企业经营管理的“中枢”。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各家银行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投入占整个银行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尽管如此,银行管理者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却存在很大差异,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是银行发展的“工具”。该观点认为,银行要开发新的业务系统,应该先由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再提交给技术部门去开发实现。但这样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往往是一个模拟手工的系统,在银行内部很难与其他系统协调配合,难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这样的业务系统与同业同类系统相比并不具有领先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

  第二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是银行发展的“助手”。目前多数银行管理者均认同这种观点。该观点认为,银行在进行产品或服务创新时,应强调业务和技术的互动性。首先由业务部门根据市场或客户的需求提出产品创新课题,再由技术部门根据本行现有技术条件提出产品开发方案的建议,最后由业务部门对技术部门提出的建议方案的市场竞争优势进行评估,提出修订建议。最终形成的产品投入运行以后,会对银行业务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助推作用。

  第三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是银行发展的“引擎”。银行要加快发展和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优先发展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技术部门从“后台”走到“前台”,通过持续不断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 “牵引”银行快速向前发展。

  笔者比较认同第三种观点。以信息技术提升和增强银行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并成功地运用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其前身是北京市农村信用联社,历史包袱重、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低、管理比较落后,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各方面差距都很大。通过在全行实施以信息技术引领业务和提升管理的经营理念,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优先保证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和创新的要求,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迅速提升了竞争力,并计划在2~3年内在信息技术领域赶上或超过其他中小银行。

  以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规划统揽银行发展全局

  要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业务和管理创新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模式,就必须确立信息技术在银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制订科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规划。

  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在进行信息化应用的进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走过一些弯路。在信息化进程的初期,往往是各个业务部门每提出一个需求,技术部门就开发一个系统,只注意满足某一项业务或某一个部门的要求,各个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不仅投入大、成本高、耗时长、技术应用慢,而且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银行信息化的发展。因此,银行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首先制订出一个科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规划,在统一规则、统一客户信息架构、统一系统平台架构下开发不同的业务和管理应用模块,以建立高效、先进的银行信息化体系。

  在制订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战略规划时,应把握两点:

  一是银行信息化体系在逻辑上可分为“客户服务平台”、“业务处理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各个平台之间通过内部数据接口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位于各个平台的应用系统通过“信息总线”实现互联互通。

  二是要以数据仓库为核心进行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规划,抓住数据仓库的“牛鼻子”,使银行应用信息技术时更加系统化、简约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化,使各个应用系统和模块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仓库架构下相互兼容,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节约系统开发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系统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

  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步骤:首先,要对本行的业务发展及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对现有信息科技运作模式及应用实践情况做全面评估,同时要确定未来3~5年的业务发展方向。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现有信息科技状况进行评估,只有了解现状才能确定未来如何发展。其次,要根据现有状况制订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和原则,确定组织模型和运作模型,制订信息化建设流程。这一步中制订策略和原则为关键点,它是决定未来信息科技建设架构搭建的基础。再次,就是要制订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标准。这一步决定所有资源是否可得到有效整合,资金投入可否降到最低。最后,就是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规划的制订并不难做,但制订出科学有效、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决非易事,它要求我们对整个银行业务及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判定,每个实施步骤都要切实可行,这一步是信息科技总体规划中最关键的环节,同时也是决定规划构想成败的核心步骤。

  以电子银行的发展战略推动银行快速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电子银行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后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建设自己的电子银行系统。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在国内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实现交易额46.7万亿元,交易笔数 36.5亿笔,占同期该行业务总量的26%;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量也已接近或达到其全部业务量的25%。这说明有1/4以上的柜面业务已经转移到电子渠道,电子银行已经成为银行服务客户的主渠道之一,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竞争格局,冲击着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电子银行系统的竞争力,拥有更多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优势正在受到挑战。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较量已经拉开帷幕,外资银行也正加入其中。在电子银行领域,大银行不一定有优势,小银行不一定处于劣势,以电子银行为发展战略而实现银行快速发展将成为信息时代新的“

神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