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票据融资异动 银行信贷风险陡然增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19:05 银行联合信息网

  摘要:2006年一季度银行票据业务增长异常,引起央行高度关注,开始对各大银行的票据融资进行大规模检查。2006年一季度,票据融资接近2005年全年的80%;票据贴现占到银行新增贷款的24.5%;商业汇票同比增长35%;累计贴现同比增长68%;一季度新增票据融资量也迅速攀升。这一系列惊人的增长为银行的信贷敲响了警钟。银联信分析师列出目前银行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指出相应风险。

  2006年6月中下旬,央行召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部分城商行及央行分支机构召开了一个有关控制贷款投放的会议,提出的四条窗口指导意见中,包括“要防范票据融资风险,促进票据市场规范发展”。央行对各大银行的票据融资检查开始于5月份,这次大检查的重点是监控票据融资的流向,原因是票据贴现与股市恰好在同时放量,引起了央行对票据贴现巨额放量表示高度关注。负责检查的主要是央行金融司和银监会的监管一部,检查重点是一季度票据贴现增量大的地区。为了检查,已经有不少银行暂时停止了票据贴现业务。

  目前,有大量企业通过低利息的票据贴现手段从银行融资,既有大型上市公司和国有大企业,也有中小企业,中国的票据业务在不经意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全国商业汇票累计签发量为3.4万亿元,累计交易量4.5万亿元,贴现余额1万亿元。2005年,商业汇票签发量较2004年增长1.05万亿元,达4.4万亿元。开始于2005年的

宏观调控在2006年越发趋紧,银行因股改在业绩上的压力陡增,加上企业信贷需求的不断扩张,促使票据业务的发展在2006年达到顶峰。2006年初开始,票据市场竞争激烈,贴现率持续走低,虽然目前基本稳定在2.1%至2.4%的水平,但前几个月曾跌至1.5%至2%之间。这对企业来说无疑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2006年一季度,中国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同比增长35%;累计贴现同比增长68%;一季度票据融资较2005年同期增加了2039亿元,基本接近2005年全年的80%。新增票据融资量迅速攀升,1-4月新增票据融资将近4000亿元,与短期贷款规模等量齐观。仅4月份一个月,票据融资又几乎增加1000亿元,而比较近3年票据融资的每年增加量,2003、2004、2005年全年分别仅为3428亿、2385亿和4700亿元。同样是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1.26万亿元,票据贴现占到24.5%。在新增的1.26万亿元贷款中,其中四大行信贷新增总共达到6010亿元,而其中票据贴现的比例约占50%以上,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我国银行的票据业务起步较晚,1985年才真正试办票据业务。目前,我国银行票据业务存在制度不完善、业务混乱、银行内控和外部监管工作不到位、业务人员经验匮乏等众多问题。票据融资增长速度过快隐藏巨大风险,下一步调整票据融资或银行承兑业务的政策已箭在弦上。

  银联信分析:

  票据融资目前的迅速增长是真正在市场作用下实现的吗?人民银行关于切实加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236号)中曾有明确要求,必须审查承兑申请人与票据收款人是否具有真实的贸易关系,并规定严禁承兑、贴现不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但反观2006年一季度的贸易额并没有出现巨大的波动,这与金融市场中票据贴现的增量出现矛盾。这一矛盾说明现在发展异常红火的票据融资其贴现资金其实并没有流向正常渠道,银行信贷风险陡然增大。

  首先是制度风险。由于规范票据业务的唯一法律——《票据法》规定过于笼统,再加上央行、

银监会权责不分明,造成银行不能充分执行相关的
政策法规
。银行随意增大承兑量、主动简化操作程序、事后几乎不实施对票据融资的跟踪和监控等行为增大信贷风险。

  第二是责任风险。现在,我国银行票据业务太过分散,增大银行内控和外部监管难度。按现在的票据业务模式,一个完整的票据业务被人为分割了:承兑业务是表外业务,在表外业务中有内控;贴现业务则是信贷业务,属于信贷业务中内控制度管理的范围;转贴现业务是资金业务,由资金业务的内控制度管理。这些情况导致监管和操作严重脱节,大大削减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

  第三是操作风险。票据业务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票据的真伪性风险、交易的真实性风险、资料的可靠性风险和内控的有效性风险等。这些票据的基本风险即使在票据业务发展极其成熟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完全去除,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这些风险尤为突出,票据诈骗事件时有发生;受利益驱使,银行在处理各种资料时可能存在不规范行为。这些因素都增大了票据业务的风险。

  [本文由银行联合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