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银行业对内对外开放:内外兼修方能健康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 15:52 银行联合信息网

  摘要: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是与对外开放的迅猛态势相比,对内开放的步伐显得过分缓慢,我国银行业“内外不平衡”的问题刻不容缓地摆在了面前。银联信分析师认为在银行业对内开放的过程中,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商业银行改革、发展中小民营金融机构,应该成为银行开放的重要内容。而银行业的开放不应该仅仅是降低对国内资本的准入门槛,更重要的是深化银行业产权改革。

  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银行业的对外开放速度非常快:2005年一年中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外资,从数量到规模,几乎是此前10年的总和。截至2005年10月末,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营业性机构和代表处分别达到238家;作为银行业对外开放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目前已有约20多家境内商业银行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迄今为止,已有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建行在2005年6月至7月先后引进美国银行和新加坡淡马锡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中行在2005年下半年先后引进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亚洲金融、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

开发银行等四家战略投资者;工行于2006年1月27日成功引进高盛投资团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以交行、建行和中行的上市为标志,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更是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可以说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已高于许多发达国家在相应阶段的开放程度。

  银行业之所以重视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主要是想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为了引进境外资本,改善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二是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转变经营机制,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持续盈利能力;三是提升银行市场价值,尽快实现在境外资本市场发行上市。

  但是与一路高歌猛进的对外开放态势相比,我国对内开放的步伐却显得迟疑而缓慢。自中国民生银行1996年初开业后的10年内,中国再没有成立一家新的商业银行。并且,1995年开业的海南发展银行也在其后3年被关闭。银行业对内开放出现了重大的断裂。

  中国银行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是否应该同步对内开放,以尽快实现“内外平衡”的问题,在2006年,这个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面前。

  银联信分析:

  虽然引进外资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有诸般好处,但是中国银行业对内开放严重不足、对内对外开放不协调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改善,中国银行业可能患上“外资依赖症”,严重威胁金融安全。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目前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总比例不能超过25%的限制,到今年年底全面对外资开放后,将只在税收征收上有意义,对业务经营范围的自由度将不再有约束力,到时势必会有大量外资涌入,所以中国银行业的对内开放已经刻不容缓。

  从国内情况来看,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存在门槛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的步伐。虽然从名义上来看,我国向外资开放的银行业是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但目前并没有一份明确的向民间资本开放银行业市场的‘时间表’,也缺乏具有可操作的程序规定,民间资本始终难以涉足银行领域。同时,尽管中国近年来上述领域的改革也在推进,但步履维艰。

  长期以来,在国有银行设立引资方案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内民营企业实力弱小,不具备投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此外,一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银行治理与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技术,与当初银行业利用外资为引进现代银行管理制度初衷不相吻合。但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民营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已经占全国各类企业的总数将近90%,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就业人数占到城镇全部就业人口的约70%左右,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GDP已经从1979年占全国GDP的不到1%增加到超过国家GDP的三分之一。因此,近年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

  所以银联信分析师认为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商业

银行改革、发展中小民营金融机构,应该成为银行开放的重要内容。而银行业向内资开放的实质,并不仅仅在于是否应降低中国银行业对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准入门槛,而是深化银行业的产权改革,银行业的产权向民营资本和自然人投资开放,如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或收购银行业的国有股权、鼓励设立民营银行,以及提高非国有股权对商业银行战略发展和经营的支配程度。

  [本文由银行联合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