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三季度银行信贷发放需预防政策转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 17:40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摘要:今年上半年中国急速增长的银行信贷,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大幅度的收缩信贷发放力度,避免经济的通货膨胀。6月份银行信贷同比下降22%,信贷这样大幅度的收缩,尽管这种大幅下降是通过行政手段取得,这将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已经开始转向,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对银行三季度信贷投放产生作用,影响银行的收益状况。

  今年6月,银行新增贷款360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减少1027亿元,降幅22%;广义
货币供应量M 2增长幅度为18.4%,低于5月份的19.1%。6月末,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余额贷存比为65.5%,较一季度末上升0.8个百分点;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余额贷存比为63.5%,较一季度末上升1.1个百分点。同时,储蓄存款增幅下降明显。中资金融机构6月末人民币储蓄存款同比增长21.6%,较一季度末下降3.9个百分点;第二季度新增人民币储蓄存款85.93亿元,仅占上半年储蓄存款增量的12.8%,同比少增197.95亿元。信贷收缩是在今年头5个月信贷猛增的背景下发生的。今年1月到5月,中国新增贷款1.8万亿元,占央行全年目标的70%,同比增长80%以上。M 2的增速超过19%,高于央行年初确定的16%的增长目标。

  6月通常是经济活动繁忙的月份。企业要核算、做下半年规划。因此银行信贷收缩幅度这么大,预示政府的政策在转向。但由于这些措施中行政手段占很大比例,因此很可能对经济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

  2006年第二季度人民币贷款逐月猛增,情况不容乐观。中外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789.71亿元,为一季度增量的2.4倍,且呈逐月递增态势。4、5、6月份中外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55.82亿元、267亿元和466.89亿元,分别占当季增量的7.1%、33.8%和59.1%,其中6月份新增额占上半年贷款增量的42%。6月下旬中资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426.5亿元,分别占其当月和当季贷款增量的98.8%和61.8%,并已接近上半年贷款增量的一半。

  尽管如此,这并不能减少专家对于前期调控未见明显成效、信贷投放几近失控的担心,新的调控政策必将很快出台。同时,五六月份贷款的猛增是在央行4月28起上调贷款基准利率27个基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也印证了上调贷款利率加大了存贷款利差,事实上增加了商业银行放贷冲动。

  银联信分析:

  今年来的首次下跌。这表明,

资本市场恢复融资功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稀释部分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压力。新增贷款的投向结构和期限结构明显改善,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明显下降,中小商业银行贷款投放速度明显加快。如果中国的银行信贷在下半年保持目前的水平或者进一步下降,银联信分析师认为全年经济增幅可能会低于10%,6月份的银行信贷大幅度下滑是一个临时的现象,很难据此而做出
中国经济
增长将明显放慢的判断。国有银行的贷款在中国全部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只是一小部分。投资的主体是民间自筹资金,因此6月份的数据对经济整体的影响将是有限的。

  央行始终对贷款期限机构“错配”持谨慎态度。央行在2005年多次强调应加强信贷期限结构错配检测指标体系,利用“窗口指导”提醒商业银行应增强应对经济景气变化的能力。为提高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央行将在2006年继续推动资产证券化工作。同时,为配合“十一五规划”顺利开局,央行开始注重发挥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继续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助学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对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和有效益、有市场的企业贷款,同时对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银联信分析师建议银行应对鼓励类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应按照信贷原则提供信贷支持,并给予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质检、消防、海关、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金融机构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支持。对淘汰类项目,禁止投资,各金融机构应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同时,由于我国重要原材料和

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同时,鉴于装备制造业在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作用,产业政策也将继续扶持这些行业的稳健发展,银行三季度银行信贷投放应根据以上政府措施进行放贷,不仅保障了信贷资金的安全稳定,而且银行能从中获益非浅。

  [本文由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