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查询收费怨声载道 利益与民声两难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 17:24 银行联合信息网 | |||||||||
摘要:在公众的一片反对声中,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依旧在6月1日起正式实行了,最终的收费标准定为境内跨行查询每笔0.30元,境外查询每笔4元,确定收费的银行是交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增收费项目,群众普遍对银行提出质疑,银行除了抬出“国际惯例”的说法外似乎也并没有更好的说辞,即使目前商业银行在我国强势地位明显,但面对越来越沸腾的“民声”跨行查询收费这块蛋糕也再非那么易吃。
中国银联对外表示,银行卡ATM跨行查询交易与取现、消费等其他基本交易一样,也是一种金融服务,需要占用系统和网络资源,因此对于银行卡ATM跨行查询交易收取一定的费用,是符合市场经济有偿服务原则的。这一收费也有利于减少部分客户不必要的查询,减少对银行卡系统和网络资源的占用,提高系统响应速度。某些国际卡组织对跨行查询收费为每笔0.30美元,言下之意,似乎又把跨行查询收费归于"国际惯例"之中。 对于银联的说法,公众显然不予苟同。老百姓普遍提出四点质疑: 第一,没有经过听证程序。本次收费直接与老百姓的利益挂钩,至少应给消费者一个表达意见的渠道,但却并没有实行听证等程序。同时,对该项收费未经听证就付诸实施,是否符合价格法及国家相关法规。价格法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时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跨行查询收费是涉及面广,应视为“重要”的公益性服务。尽管银行认为跨行查询收费属“银行中间业务”,依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和《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归入市场调节范围。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也明文规定,实行政府价格决策听证的项目是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制定听证目录以外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实行听证。难道这一收费行为和标准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吗? 第二,本次收费不依法走程序,此头一开,今后垄断机构将纷纷效仿。银行不是一般独立市场主体的企业,而是带国有垄断特征的市场主体,尤其是银联作为全国惟一一家提供银行卡联网服务的机构,实际上政府赋予了其垄断身份。国家之所以赋予了其垄断身份,是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减少成本,而不是让其不按照法律程序向企业和群众随意收费赚取巨额垄断利润。而银联采取不透明的运作方式,从跨行取款收费到跨行查询收费,各家银行均未向社会公布收费标准的具体测算方法,就是典型的不按照法律程序向企业和群众随意收费赚取巨额垄断利润的行为。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果今后如煤、电、油、运、水等国家垄断行业都依次效仿,老百姓的日子还怎么过? 第三,中国发卡量达9.6亿张,如果按每张卡10元的年费计算,一年的收入就是96亿元。这些来自客户、理应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巨额钱款到底用在什么地方?为客户提供了哪些服务? 第四,判定一项收费是否属于"国际惯例"的标准何在?诚然国外确实有一些地区也对跨行查询收费,但是这笔费用大多都发生在收单行与发卡行之间,一般不直接向持卡人收取。有关专家也指出,从国际惯例来讲,有收费的国际惯例,也有不收费的国际惯例。银行服务有"国际惯例"吗? 银联信分析: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银行卡发卡机构为175家,发卡量为9.6亿张。其中银联卡发卡量累计已达到5.5亿张。如果按每张卡每年跨行查询12次来简单估算,消费者每年要为此支付19.8亿元。如此丰厚的利润是促使银行在民怨沸腾下依然一意孤行的主要原因,但群众在银行实行借记卡收取年费开始积蓄的怨声似乎在这一刻终于爆发,即使对于处于半垄断状态的银行业来说也不能不考虑这次触犯众怒可能对将来市场造成的风险,毕竟银行的主要利润来自广大的老百姓。 随着入世的加快,外资银行正逐渐渗透进银行业的各个领域,先进的管理经验,优质、人性化的服务是其打开中国市场的尖刀,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覆盖全国的网点和多年的信誉正是其抵挡尖刀的厚盾,而此次收费很可能进一步加深群众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抵触心理,对将来的造成的损失可能难以估量。 中小商业银行更是这次新政的牺牲品,面对交行和四大国有银行,中小商业银行没有如此遍布全国和众多的银行网点,群众在选择上自然不偏向于他们。 银联信建议:国内银行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地方很多,但在收费标准上应该根据市场定位适时而定。比如,美国的社区银行、市民银行很少对市民收费,因为市民是目标客户。而一些大型银行的目标是大客户,这样才对一些小客户设置了收费门槛。因此,国外银行收费是建立在差异化竞争的基础之上的。目前国内四大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不能盲目把目标定在所谓的优质客户身上,而对小客户服务不到位、设置各种收费门槛,实际上,各个银行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市场,然后再根据定位和市场制定不同的收费政策、寻求差异化生存。 [本文由银行联合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