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高校贷款并非万无一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 18:54 银行联合信息网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银校合作”的方式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银行信贷资本大量涌入高等教育领域,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扩张。但是,高校在利用贷款加快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贷款规模过大,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应该引起高校、银行及社会监督部门的关注。

  2001年以来,“银校合作”的方式在全国高等学校迅速推广,高等学校的贷款规模不
断扩大。高校在银行资金的支持下得到了飞速发展,学校规模、招生数量等实现了跳跃式扩张。据某省教委资料表明,从2002年至2004年,该省新增高校19所,增长率接近40%,同时高校招生人数迅猛上升,从2002年的26.63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48.99万人,增长了84%。

  2005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一份名为《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为了扩建或吸引人才,部分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并热衷于圈地和参与大学城建设,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至20亿元,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以中部某省为例,2003年,该省高校贷款规模为11.28亿元,截至2005年7月增加到77.52亿元,三年间扩张了587.23%,扩张趋势十分惊人。 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继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的又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

  银联信分析:

  高校贷款形势让我们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家停止对国企的拨款,为充实自身发展,国企开始向银行贷款,而银行认为“贷款给国企是国有对国有,出了问题也是国家承担”,因此对贷款给国企“非常慷慨”,于是大批银行信贷资金源源不断涌入国企,国有银行与企业资金互相牵连,最终因国企无力偿付贷款本息,造成大量银行贷款呆滞在国企,造成银行形成大量的

不良资产

  现今高校面临当年国企类似的情况,银行和高校对贷款都表现出了技高一筹的热情,大批银行信贷资金涌入高校建设项目,但很少有银行对贷款进行科学的投资收益评估。

  国家

审计署2004年对杭州、南京、珠海、廊坊4城市“大学城”开发建设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表明,银行贷款占建设计划投资的近1/3,而实际取得银 行贷款占已筹集到的建设资金的59.42%

  再者高校贷款大部分投资期限较长,贷款多用于购置土地、后勤、科研用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置办,偿还利息可能没有问题,但偿还本金的不确定性很大。高校资产负债率偏高,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偿债能力极其弱小,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引发信用风险。

  建议银行对未来可能产生的贷款进行规模控制,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控制总量、防范风险。对于已经发放出去的贷款,银行应该加强管理、监督,认真核实高校对每一笔资金的用途,作到专款专用。

  [本文由银行联合信息网提供,未经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